家扶籲親友以「同、理、心」原則 覺察少年維特的煩惱
「新北市板橋區驚傳2名國中一年級同班男女同學,相約墜樓結束寶貴生命的不幸事件。遺書上只留下『對不起父母,但沒辦法了!』簡短字句,留下萬般錯愕又悲痛的父母親。
學期即將結束,許多青少年學生正準備迎接暑假活動的同時,18日在新北市卻發生國中同班男女同學相約墜樓死亡遺憾事件,讓親人哀傷不已。根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的國人死亡原因統計結果顯示,15至24歲人口在去年有1157人死亡,自殺身亡(含蓄意自我傷害)有193人,為15至24歲人口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6.68%),僅次於意外事故傷害(45.81%)。事實上,已經連續兩年青(少)年自殺率都佔該年齡層死亡人數17%上下。同時,衛生福利部依據「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有3.1%的兒童與青少年在過去6個月內有過自殺的念頭,再再顯示社會必須高度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當發生青少年自殺案件時,父母或親友第一時間都會直呼『為何這麼傻?』,不過青少年一旦萌生有自殺念頭時,多數還是會有一些外在徵兆,如果父母、老師或一起玩耍的朋友能多一點點的察覺到不太對勁,是有很大的機會能適時阻止悲痛憾事發生。特別是當發現有以下五種徵兆時應特別關心:
1.情緒持續低落,或持續(通常三個月以上)覺得沮喪。
2.對於原有的嗜好開始不感興趣。
3.原本規矩的行為或外表突然很大改變。
4.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如突然之經濟問題、主要成員變動等)、親友死亡等。
5.有意無意間表達有自殺之想法或探詢過往相關事件等。
家扶基金會表示,青少年孩子最容易與父母親發生爭執的通常是情感及課業問題,父母親常不經意的會以自己的認知或標準來要求孩子,而少了許多溝通的機會,孩子們遇到困難也不想找父母親談話,面對壓力的處理方式也不成熟,就容易發生無法挽回的事。家扶基金會認為,必須重視每個孩子的生命權,兒少自殺事件除了反應須持續探討升學課業壓力的議題外,更應更深入關心兒少心理健康與感情適應狀況。
家扶基金會呼籲家長或身邊親友應把握住「同、理、心」原則:
同:【一同面對】家長願意跟孩子一同了解課業狀況及情感間是否有衝突的議題,討論可能的因應方式,協助孩子擁有比較好的問題解決能力,如:增加求助動機;允許認知彈性,以提升可塑性,通常可以有效減緩其焦慮與恐懼。
理:【心理建設】家長願意採取正向、樂觀的心態重視孩子新的交友自主性,多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對處理人際感情的狀態,願意一同面對孩子對自我困境的表達,且不應輕易作負面評斷,才能共同面對問題。
心:【用心覺察】如兒少有上述5種萌生自殺意念的外顯徵兆,身邊親友應敏感察覺並主動關心,並適時提供協助的資源管道。
每當兒少自殺案件的發生,背後絕對不會只有單一因素,必須靠平常更敏銳的觀察,才能更有效預防不幸事件一再重演。家長若有兒少照顧方面的困擾,可撥打家扶基金會專線0800-078585或洽各縣市家扶中心,透過專業人員諮詢並提供進一步協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