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鞋王國」盛名 淪為夕陽產業
NS.
電視劇「雨後驕陽」片段
標一:「製鞋王國」盛名 淪為夕陽產業
台灣本土連續劇拍出了近40年來製鞋業的興衰,手工製鞋的技術在台灣逐漸沒落的歷程,伴隨台灣經濟起飛,
投射出早期台灣傳統社會觀念與世代交替的衝突,而此劇也讓許多人關注到了台灣製鞋產業。
在70年代,台灣是聞名全球的製鞋王國,但因勞工短缺、薪資上漲、及技術機械化,導致產業外移。相較於款式新潮流行的市售品牌鞋,
手工製鞋費時又費工,相對的價錢也較高,以致於較少民眾買單,逐漸淪為夕陽產業。
民眾黃先生:「台灣的手工鞋比較起來的話,百貨公司的可能是比較偏向設計感一些,一般的大眾應該會偏向,外觀比較好看的
標二: 堅持手工技術 保留傳統價值
從事手工製鞋產業的劉師傅,因少時的經歷使他堅持要自己做出好鞋,踏上了這條路,一做就是一甲子。從依客人腳型設計鞋款,
挑選皮料,到做出成品,中間每道程序一個都不能馬虎。
製鞋師傅 劉一刀:「每天上學去步行往回,差不多兩個小時的山路,一雙布鞋往往穿不到兩個多月就腳底破洞了,
從那時候起我就立志,要將來做個好鞋匠,做出又好穿又耐穿的鞋子來貢獻社會。」
標三: 製鞋耗時費工 無人傳接師傅憂
對於製鞋,劉師傅對自己的技術自豪不已,談起過去種種經歷更是滔滔不絕,樂於分享。看著台灣傳統製鞋產業的興衰,
師傅雖然感慨,但仍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持續做出一雙又一雙好鞋。
製鞋師傅 劉一刀:「最主要是沒有人學啦,因為現在年輕人,都什麼打工阿,嘻嘻哈哈的過日子。」
學習專業技術之難,除了十分耗時,也要耗費不少心力,若是沒有堅定的意志,很難堅持下去。所以若遇到肯學肯吃苦的學徒,
師傅絕對傾囊相授。
學徒 黃建宸:「以現在來講,台灣的教學就是師徒制,那你要在學習當中可能師傅有教過,你才會學習到這個技術。」
標四:手工製鞋價值高 舒適耐穿較長久
對於手工製鞋給予極高評價的民眾,認為其價錢絕對和耐穿程度成正比。
民眾 劉先生:「手工鞋的售價可能一雙是它(市售品牌鞋)的兩倍三倍,但是壽命也是至少有兩倍三倍。」
標五: 保留傳統技術 創新轉型再出發
除了傳統的手工製鞋,也有許多年輕人用著自身學習到的經歷,結合現代人喜愛的客製化、新穎鞋款等概念及元素,
將手工製鞋轉型與創新,讓消費者能夠參與討論和選材,與 師傅共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商品,相較於過去類型較傳統單一化的鞋款,
更符合現代族群的口味及需求。
皮鞋業者 陳敬凱:「讓客人他可以決定他自己的鞋子長什麼樣子,同時間去了解它的製程跟設計,然後他會因此而喜歡他自己的作品,
把設計的主導權回到客人手上。」
讓客人挑選喜歡的樣式及材質,經過反覆溝通討論,最終做出客人心目中的理想鞋型,達到最完善的客製化服務。
皮鞋業者 陳敬凱:「客人可以先從選鞋底開始,然後選完鞋底以後,他可以選他的款式,選完款式以後再選面料,
看他需要什麼樣的皮革,然後看他想要什麼樣的鞋扣跟鞋帶,我們做的事其實是在量化的過程每一雙都不一樣。」
標六:鼓勵年輕族群 工藝永久傳承
而為了保留製鞋這份傳統,政府和鞋技中心合作,開設鞋技班,使有熱忱及興趣的人能夠學習如何製鞋,
讓學生們體驗並製出屬於自己的成品,延續這項工藝價值。
台灣製鞋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 賴奇見:「鞋業中高階人才培訓班,所以它已經辦了七年了,
我們希望從這裡走出去就是未來台灣鞋業的希望。我們已經做了五十年,我們希望在未來的五十年,
世界鞋業的霸主,還是在我們台灣人手上。」
曾經製鞋王國的盛名,隨著時代遷移及許多變故而逐漸沒落,然而這樣的傳統不該就此被淡忘,而是轉換成另一種型態生存,
繼續做出讓人驕傲的台灣製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