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過豐收到繁華的歷史-瑠公圳
水圳,台灣開墾史上重要的水利設施
它連結溪流與埤塘,為農田帶來豐沛的水量
有了水圳的引流灌溉
成就了台灣的稻米糧倉,
也帶動了平原與都市的發展
--------------------------------------
時間回朔300年,1708年陳賴章墾號進入大加蚋(ㄖㄨㄟˋ )荒埔
是漢人開始台北平原的開墾
早期墾地利用人工埤塘灌溉
1740年,自彰化北上大加蚋的郭錫瑠
為了灌溉今臺北盆地,
自碧潭一帶築圳 引 新店溪水
郭公所築圳道,即所謂瑠公圳
日治時期開始公共管理
而與同列台北平原三大圳的
霧裡薛圳、大坪林圳及大大小小埤塘
在1907至1915年間合併為瑠公水利組合
構成台北平原的水利網絡,最高灌溉面積達3100餘甲
直至1940年,人口移入與產業結構的改變,
大量農田成為建地,逐漸喪失引水功能的水圳
部分被填平為道路、部分成為汙水溝渠
陪伴大台北從農業走入都市發展的圳道
正逐漸受人遺忘
致力水環境維護的梁蔭民老師
透過生態導覽方式
喚起民眾對古圳道的反思
並期望讓有關單位重視
重新賦予圳道歷史價值與未來展望
來到原址碑斜對面的洵跡地景
記載著霧裡薛圳與瑠公圳的匯流
在這裡瑠公圳經過台大校園舟山路與小椰林道
著名的醉月湖為古埤塘牛楠池
調節霧裡薛圳與瑠公圳水量用
順著古瑠公圳來到了新店溪畔
當年瑠公在碧潭這裡造取水口
隨著新店溪水位下降,
重力引流逐漸無法取水
而有了瑠公抽水站
天車懸吊的大型馬達將新店溪水注入圳道
接續著灌溉引水的任務
直到台北平原水田的消逝
巨型機械與管路在民國70年初停用
昔日的大加蚋荒埔成了台灣首都
僅存的瑠公圳水道,
以各種不同樣貌
重現在都市水環境的一環裡
維護圳道歷史定位的呈現或僅僅是水漾造景
在有關單位的修建設計下
已讓兩者界限產生模糊,
古圳道的名稱在文字故事間流傳下來
而其遺跡卻逐漸被遺忘
公民記者許譽騰 台北大安、新店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