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公民聯手 用生命推動《改變》
社區媽媽守護草山水道、建築師搶救樂生院、藝術工作者投入公民運動、退休公務員貢獻動物保護、學者返鄉推動國會監督等,這些都是許多「公民」長期默默在環保、動保、文化、教育、社福等各個領域耕耘的故事,這就是「公民參與」。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於5月8日下午召開《改變—12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新書發表會,多位作者出席並以自身的公民參與經驗,告訴社會大眾,公共參與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邁出第一步、從生活做起,每個人都有能力讓社會變得更好,發揚「公民大大大、政府小小小」的精神。
《改變》此書所收錄的12位公民實踐者故事分別是: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理事長文海珍、職災受害者,長期投入身障改革陳明里、關心動保的台南大學副教授吳宗憲、公民會秘書長許慧盈、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主任楊士慧、平價托育家長權益促進會召集人蔡宜珊、社區大學與千里步道推手周聖心、關懷弱勢的建築師賴澤君、南投公啥喙召集人張凱惠、參與國會監督的學者簡赫琳、投入動保的退休公務員王唯治、公民會理事長何宗勳。
這12位公民各有不同的背景來歷,有著不同的職業身分,骨子裡卻同樣流著「公民DNA」,並在各自的生命歷程中受到某些事件啟發,因而喚醒沉潛的「公民DNA」,啟動公民的無限潛力。
公民會何宗勳理事長表示,策畫集結出版12位公民的公民參與故事,不是要塑造英雄傳奇,而是要拋磚引玉,期盼更多的「選民」能夠從這些故事中獲得一些啟發,進而也啟動體內的「公民DNA」,從選民進化成公民!唯有更多公民參與,改革才會更有希望,政府才會更謙卑,聆聽民眾聲音。
以下為《改變—12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作者新書發表會發言:
【不平則鳴,阿里疤疤用生命改變家事國事天下事】陳明里:
整理自己的故事不容易,不知該從何寫起。我在這本書中寫了投入身障工作以及社區經營。其中社區經營是我最印象深刻的,因為我在擔任社區主委時,為了推動社區事務三度被告,但是在社區推動公民參與是讓我最有成就感的。非常高興能和公民會的夥伴共同出書,向大家分享我們的故事。
【命中註定遇到你,動物保護的召喚與自我發現之旅】吳宗憲:
我人生第一份工作是當立委助理,後來到陸委會當公務員,沒想到有一天我會成為公民團體的一份子,站在政府的另一面去要求政府做事。直到我的太太抱了一隻貓回家,以及認識了何理事長,我開始投入動保運動,第一次上街頭、到立法院抗議、去總統府陳情等等。幾年下來學到很多,也看到一些公民參與的問題:首先是不同的公民團體之間如何取得議題共識,接著是如何要求政府部門落實這個共識,這些問題有待我們共同思考及處理。
【酸土壤長不出好果實,提升公民素質才能拯救台灣】許慧盈:
這本書的出版,來自理事長天馬行空的創意,竟然真的出版了!希望這本書能夠發掘更多願意種花的園丁(源自本人自創的花圃理論)。透過十二個故事,讓大家知道所謂關心公共事務的「公民」,是在什麼情況之下走上成為公民之路。看了這本書的十二的故事,各位就會瞭解其實參與公共事務也不是很難,就是從自己關心的事情開始而已。「每一個故事,都鼓勵著我們不要對政治失望」,是我想出來的標語,也是我的信念。
【為幼兒爭公托權益,饅頭媽大戰教育官僚體系】蔡宜珊:
我從高中時代開始接觸婦女運動,後來認識了公民會的諸位前輩,得到機會接觸審議式民主以及公民參與的議題。我的母親長期投入環保回收的社會服務,感謝我母親給我的身教,我也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有關懷社會的正義之心,並用自己的力量讓社會有正面的改變。因為我的孩子,讓我看到更多社會有待解決的問題,為了下一代,我也會持續努力。
【因為「行動」,在人生轉彎處看見更美的願景】周聖心:
這本書的付梓非常的艱辛,感謝所有參與者的共同促成。作為一個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我也藉由撰寫自己的故事做了回顧,從1990年參與教育改革到社區大學到反軍購到千里步道運動,一轉眼三十年,一直低調地做。現代參與公共事務不像過去的前輩要「拋頭顱灑熱血」,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做自己想做的公共事務,真的要感謝所有的前輩和身邊的伙伴耕耘出這片沃土,提供更安全、自在的環境。我們都是不甘於現狀的人,未來有賴大家持續努力。
【921返鄉做災後重建,不畏強權搶救樂生院】賴澤君:
我本身的工作是建築師,看似跟公民參與好像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我從921大地震後開始接觸社會議題,後來投入樂生療養院搶救運動。我一路上以自己的專業去投入,來和人群站在一起,也從中學習到如何真正做一個公民,相信公民的力量是可以改變社會、甚至改變整個世界的。
【向林爽文學習,南投藝術工作者變公民運動前鋒】張凱惠:
我是十二位作者中最年輕的,也還在學習當中。比較特別的是,我的公民參與經驗在於農村,我返鄉南投已經十年,而我一直在思考為何農村持續有那麼多資源、金錢投入,它的發展似乎沒有真正好起來?我從唸研究所開始研究1786年林爽文事件,比較過去那個革命的年代和當代參與公共事務的各個面向,也從中解構農村要真正發展的關鍵何在。而我認為公民參與是改變農村的重要力量,如何點亮每一位生活在農村的人的公民意識,有待時間的淬鍊及我們的努力。
【濃濃鄉愁,堆疊出一條返鄉的公民參與之路】簡赫琳:
我是政治學的背景,從研究國與國之間戰爭的問題、國際關係,接著發現瞭解國家政府內部的問題也非常重要,後來轉而研究NGO,然而只有研究NGO而沒有實際參與是不夠的。我十年前投入公民監督國會的工作,也希望有更多的公民關心公共事務,每一個人都有帶來改變的可能性,關鍵在於不要坐等政府改變,要從自身做起。
【十二夜的召喚,離開公僕生涯才找回生命的脈絡】王唯治:
很榮幸與11位作者共同以公民參與的角度,串聯彼此的生命故事與大家分享。我五年前退休結束公職生涯,「公民大大大、政府小小小」與我從事公職的理念並無衝突:如何以公職身分創造最大的公共利益。而退休後,受到「十二夜」這部紀錄片的啟發,因而投身動保領域。看似偶然的發展,但經過反思,仍有脈絡可循。我們十二個人的故事,應證了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公共事務、貢獻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要總是讓政府提供無菜單料理,我們可以自己點菜,這就是公民參與的一部份。
【手持大公民之劍,天生反骨的浪漫俠客】何宗勲:
從小,除了書法創作是屬於很個人的,很多事情我都很喜歡找一群人,一起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但是人與人合作最累,特別是和公民團體合作,每個人都很有「主」見、想法都很創新,也因此這本書從頭到尾的每個過程都充滿意見的衝擊。
為何我希望出版這本公民的故事,原因很簡單:不讓政治人物與大事件專美於前。政治人物寫書自我歌頌,甚至收割議題。而社運大事件發生時,往往都是因緣際會,與大時代命運接軌,進而形塑一群「媒體英雄」,背後無名英雄卻消失了。但是,往往很多議題都非在浪潮上、需要長期耕耘還不一定為人知,但是誰來為他們出書呢?
時代改變了,沒人寫,我們就自己出、自己寫,記錄自己走過的歷史軌跡,除了記錄可能會被遺忘的歷史,也對自己負責,更讓家人、朋友知道他們有一位為社會努力打拼的人。
以下為《改變—12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推薦者新書發表會發言:
【國際知名運動員、希望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紀政:
這是我這一輩子第三本愛不釋手的書,五月四日拿到這本書,讓我根本停不下來。我相信各位的親朋好友看到這本書,跟我的反應會一模一樣。我和特助分享這本書,我發現十二位作者當中只有吳宗憲、王唯治兩位曾在公部門工作,其他十位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公民,似乎有興趣參與公共事務都是一般老百姓。(所以參與公共事務並非只限於特定工作者。)我的特助回我說:紀姐,做官的和民意代表,一從政之後就有很多的牛神鬼怪來附在他們身上,所以他們就不敢做這些事情了。這十二位作者的所作所為都是非常有啟發性的,我們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許多貴人,而這十二位作者都是我的貴人,讓我透過各位的故事,獲得非常多的啟發。也希望讀者朋友看完這十二個故事之後,想想自己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
【總統府資政、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蕭新煌:
這十二位作者我只認識三位,而且一開始提供給我的書稿沒有附作者的照片,我是看文章想像各位的樣貌,但是讀完這十二篇故事如見其人,從故事中可以了解每位的性格。
我為這本書寫序的理由與我編過兩冊「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有關。編這兩本書很辛苦,因為一般從事NGO者不擅於寫文章,他們擅長做事。寫自己的故事,寫太多像吹牛,寫太少又不甘心,拿捏非常困難。聘寫手來寫太貴,又不真實。所以我讓這25個組織寫自己的文章,編成二冊組織史。
因此我很希望把NGO「組織史」和「個人史」結合起來,這對社會學研究很有幫助。組織裡不能沒有積極的個人,但是積極的個人沒有組織也成不了事。在「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的25個組織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幾個關鍵的靈魂人物。而《改變》這本書的十二位作者幾乎都很年輕、是新中產階級或專業的知識份子。他們其實都有其他的選擇,為何要走上NGO這條孤獨的路,沒辦法賺錢還要自己湊錢、又沒有名還會被罵。所以選擇很重要,這本書叫做改變,我認為這十二位作者都在「改變」自己的人生。有的人是人生繞了圈最後走上NGO,有的人是從頭到尾都在不同領域的NGO工作,每一個人都在創新。
我認為他們也符合我長期的觀察,台灣的NGO積極份子基本上是新中產階級,基本上行有餘力,不會被日常生活所苦。最重要的是他們身邊一定有支持他們的親朋好友,能夠給予他們溫暖和支持。當我們看到台灣有這12個作者的故事,希望可以有乘以十、乘以十再乘以十個故事。台灣的民主、台灣的社會改革、台灣的多元化,就是由這些積極份子、積極的公民實踐家,以及你們促成的組織,發揮集體的影響力。從個人史、從組織史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民主發展史,而且是草根的。
【立法委員】陳曼麗: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很感人。很開心看到公民團體的夥伴願意寫下自己的故事,並將自己的故事分享給大眾、啟發更多人,讓更多人共同投入公共事務。希望透過「故事行銷」的方式,將公民參與的精神理念散播出去,帶動更多的朋友能夠一起來分享。民主社會的珍貴在於自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且有不同的團體互相監督制衡,讓社會更多元更豐富。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
這本書的出版能啟發更多人來參與社會團體,台灣民主要深化必須靠經營,民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要鞏固民主需要有強大的NGO部門,以及廣大的人民願意來參與。民主若無人民參與,最後仍然是獨裁決策。社區、社會運動、社福機構等等各種領域、各個區域都有許多可以投入的議題,都需要年輕的朋友加入,來壯大NGO的力量,並真正將民主深化落實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台灣陪審團協會創會理事長】鄭文龍:
民主社會要好一定是公民社會的多元與健全。公民參與的理念及形式還在發展中, 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希望各地方政府持續開放、擴大參與並合作。同時政府要有聞過則喜的胸襟,才能真正改善施政、把事情做好。行政系統內部可能無法察覺某些問題,而民間團體給予的外部意見正是值得政府自我檢視的機會。公民必須善用參與的力量,一起努力。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秀惠:
祝賀公民會出書,希望藉此書提升台灣人民的公民素養,推動「從選民變公民」的觀念。也期盼公民會能夠長長久久地經營,如同主婦聯盟、環保聯盟、勵馨基金會邁向30年,與台灣的民主深化共同成長。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長】許立民:
當上社會局長會努力落實市長選前對公民參與的承諾,加強推動公民參與的理念。在短時間內要轉變市府事務官的觀念不容易,但是市府是有意願做出改變的。公民越努力,社會越進步。公民提出建議,讓政府有改善的空間。職位是一時的,公民是永遠的,不論我是否從事公職,我永遠都是這個國家的公民,也會持續和大家共同努力。
【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旭成: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現代來講就是人人都應該關心公共事務。知識分子、公民看到社會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出呼籲、付諸行動是值得表揚的貢獻。社會也需要更多的公民投注關心,同時地方政治、公務員的素質,也能透過公民的力量去提升。
以下為《改變—12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作者之親友新書發表會發言: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秘書長許慧盈的母親】許楊愛珠:
我是秘書長MOMO的母親,我雖然沒有參與社會運動,但希望我的孩子以良心做事,以正義向前行,為百姓為公民發聲。我也一直在默默觀察MOMO做的事情,做對的事我很放心,儘管辛苦但是我會繼續支持,代各位向菩薩祈禱。
【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召集人王唯治的妻子】李少麗:
我一直默默支持我先生從事公民參與的社會活動,我想我先生會走上這條路是因為他骨子裡的正義感,他是個會對制度有意見、獨立思考的人,我們彼此分享對社會的看法。
儘管別人覺得他怎麼這麼傻,花這麼多時間做些沒辦法獲得實質好處的事,但是我覺得他真的很棒。儘管為了投入社會公益的事情,以至於有時候會將家裡的事放在一邊,但我仍然願意支持他做有意義、對社會有幫助的事。
【平價托育家長權益促進會召集人蔡宜珊的母親】:
天下父母心,媽媽的心情都一樣。我女兒宜珊很有同情心、正義感,例如之前看到我孫女好幾天都在吃地瓜,才知道我女兒把賣地瓜的媽媽賣不完的地瓜全部買下,讓地瓜媽媽早點回家。有時候我女兒會告訴我需要幫助的個案,如果能力所及我也會一起幫助。我會擔心女兒投入政治工作、上街頭等,但是投入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情,我會繼續支持她。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理事長文海珍的夥伴】:
草山文史聯盟是由一群社區媽媽組成的,文海珍與徐美女兩個社區媽媽從剛開始什麼都不懂,到懂得使用電腦、寫公文、看政府文件、和政府部門開會,至今已持續努力十七年,陸續有很多社團活動在天母熱絡起來。我們也到其他地方推廣公民參與的理念,各縣市人民的公民意識和眼界也在增長中,希望藉此書好好推廣,讓公民知道自己是有力量去監督政府、發揮影響力的。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