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春光走進松山水與綠
美好春光走進松山水與綠
台北市基隆河繞行松山的東面及北面,水流河道在這裡形成90度的直角大灣道,
自然天成環境造就早期人文交通產業漸進發展。直到現今行政區的調整劃分,
使得松山區的範圍,除南面朝東下方突出外,其他地區方正似如一大塊稻田,
而擁有廣大北面地積的民生社區,處處公園綠地,如花叢般造化美麗社區,
令人讚嘆羡慕不已。
屬淡水河系流域之一的基隆河,從源頭平溪鄉至下游匯合淡水河的北投關渡,
全線總長約86公里。位於河流下游的松山區,
早在17世紀明朝末期就有凱達格蘭族三個部落棲居於河岸,
以漁撈為生。當時的荷蘭統治當局,在西元1647年的首次各社人口調查資料;
以河流灣曲處取名的麻里錫口社52戶180人,居住在慈祐宮饒河街一帶。
以勢力強大為名的里族社52戶231人,居住在南松山至民權大橋以南河岸。
以美麗少女頭飾取名的塔塔攸社人口最多時40戶200人,
居住在民權大橋以北至濱江街大直橋河岸一帶。
至清朝領台初期的雍正元年,松山地區劃入淡水廳大佳臘堡地,
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為主的漢族移民到此墾拓,
尤其是麻里錫口社被大批漢移民湧入開港埠造商街。
乾隆18年(西元17853年)迎請海神湄州媽祖創建慈祐宮,
而錫口港街逐漸形成繁榮市集,因此有「小蘇州」的稱號。
到嘉慶年間,原本為台北至基隆港水陸交通中途站,
當吳沙開拓宜蘭順利,促使錫口街(現饒河街)成為淡蘭官道中繼要站,
官方在此設舖遞站,派舖司一名舖兵四位,並在渡口設民渡一艘,由錫口起至暖暖止。
同治5年(西元1866年)5月,英國旅行家柯靈鳥(C.Colligwood),
在基隆河搭船上溯經錫口有段精彩描述: 「舢板在一道曲折的灣流緩慢前進,
穿過一處異常美麗的鄉野。山巒的高度已變,岸邊長滿草木與綠色的水稻田,
而眼前一座長而成層的山突然聳起。我們逐漸接近,在山之前的錫口靠泊。
錫口類似沿岸的其他城鎮,但街道比艋舺和滬尾寬。
住民在這個比較隱蔽的市鎮,生活並未更簡單原始。」
臺灣山水人文學會執行長:吳智慶老師
松山社大執行秘書游淑君
錫口街慈祐宮
慈祐宮俗稱松山媽祖,奉祀來自湄州的「黑面媽祖」,係1753年安溪移民集資興建。
慈祐宮經1801年與1826年兩度重修,是錫口附近居民精神寄託。1910年因年久失修,
1917年始做全面整建,1981慈祐宮失火,整建之餘並增兩側廂房,雖經多次改建,
廟內仍保存當年建廟文物,整體建築古色古香,格局方正,呈回字型,
三川殿為五開間,氣派大方。
基隆河錫口河川巡守隊:王勝欽隊長導覽
松山社大執行秘書游淑君
臺灣山水人文學會執行長:吳智慶老師 導覽
基隆河錫口河川巡守隊:王勝欽隊長導覽
松山社大公民記者:chchen45憲哥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