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市定古蹟寶藏巖

2018/05/04 19:22
7,484次瀏覽 ・ 1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1
檢舉

市定古蹟寶藏巖

 

    位於汀洲路三段230巷內〈公館小觀音山坡〉的「寶藏巖」已有250多年歷史,是台北市市定古蹟;也是閩南先民入墾臺北盆地南區的歷史見證,寺廟內中仍有些值得去了解的歷史文物與遺跡。

照片

〈何文賢老師講解重點〉

  ---始建於康熙年間的寶藏巖,是早期來台福建安溪縣信徒所興建,漳州、泉州人士將山邊的寺廟稱為「巖仔」,故寶藏巖是一座佛寺。又因早期寺廟前方的新店溪可通舟楫,崖下有一石壁潭,故又被稱為石壁潭寺〈也因供奉觀音,又俗稱觀音亭、觀音媽廟〉。

 

  ---寶藏巖創建於清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建廂房,寺內石柱楹聯有完整遺跡〈乾隆辛亥年即56年,西元1791〉,至現今所見廟宇是道光3年〈1823〉的改建,就將整座舊廟主殿原封不動包覆在新建的廟宇內,因此形成很特別、有趣的廟中廟的格局,寺內包括龍柱、門聯裡面的一些落款就是那時期留下的。寶藏巖歷史悠久,為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已被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蹟〈1997年8月公告指定〉。

 

照片

 

照片

 

  ---寶藏巖歷經多次修建,現在所見雖多晚近改建之物,但仍有一些清代乾隆、嘉慶及道光時期原物,如牆基,石柱、石垛、石雕、石碑等。比較特別的是有一嘉慶3年(1798)的「觀音亭碑」,又稱游大川香田記,或佛祖香燈記,碑文是記述信士游大川在南勢角購置水田,以其每年收成五石〈道光23年其孫游觀瀾,又增三石〉捐獻為寶藏巖香燈之資一事始末。

照片

   

    「寶藏巖」原本為佛寺,主祀觀音,隨時代發展後來也供奉台灣民間信仰的神明,滿足不同信眾的祭拜需求,也形成佛、道與民間信仰同處寺內的情況。

 

〈何文賢老師解說重點〉

  ---目前在寶藏巖寺內可看到許多不同神明,佛教、道教結合在一起,也是台灣傳統信仰的一種呈現。除了主神觀世音菩薩在一樓前殿外〈廟方基於保護,正殿並未開放信眾入內〉,而後殿樓上供俸三寶佛及文殊、普賢菩薩,樓下則供奉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註生娘娘、城隍爺,右側還供奉福德正神、地藏王菩薩〈功德殿〉等。整個廟宇形成佛教、道教合起來的情況,提供信徒所需信仰祭拜神明。

    緊鄰寶藏巖的聚落是國際藝術村,原是由許多違建聚居而成,後經爭取得以文化資產保護法中的歷史聚落保留,並規劃發展成國際藝術村。寶藏巖與國際藝術村結合,已成為台北市南區的重要景點。

照片

〈何文賢老師解說重點〉

  ---寶藏巖旁的聚落,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都是軍事基地,在軍事管制式微後,慢慢有些到台北求發展的人找到這地方自力建屋,所以都沒有土地所有權。整個聚落是當時都市邊緣人所發展成的團體。在陳水扁任市長時期曾經想要拆除,後來地方及文化人士奔走,覺得這地方是蠻有特色的聚落就爭取保留。

 

  ---2004年被北市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歷史聚落。2006年紐約時報曾報導把寶藏巖列為到台北必遊景點,這聚落的特色是民間自力造屋所形成的社區,區內巷弄彎彎曲,不是一種有規劃性的造路,而是在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後來就變成重要的觀光景點。

 

  ---現在寶藏巖聚落是朝向國際藝術村的型態在經營,裡面有駐村藝術家、有一些藝術家的駐點、有文創商品,也是台北地區重要的文化基地。

 

台北市文山社大公民新聞社 邱明 台北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