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寶藏巖共生聚落 台北國際藝術村
寶藏巖共生聚落---台北國際藝術村,位於台北市汀洲路三段230巷內〈公館小觀音山西坡,面新店溪〉,因緊鄰寶藏巖〈寺廟〉而得名,2006年曾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到台北必遊十大景點之一,與台北101大樓齊名。它有甚麼故事?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李曉雯總監訪談要點〉
---寶藏巖聚落在未成為台北國際藝術村之前,台北市文化局花了一些時間去處理違章建築,終於核定為歷史聚落。這地方原為水源區〈公館自來水園區,取新店溪水〉,日治時期有駐軍保護,國民政府來台以後接管仍為軍事管制範圍。當時來台軍民有部分人無處可居,就在此自行建屋,未經合法程序而成違章建築。
---80年代政府擬將違建全數拆除,改建為公園、綠地,遭居民抗爭。馬英九競選市長時曾與居民進行溝通,討論聚落保存的可能性。到龍應台任文化局長後,開始進行希望聚落能保存,顯現昔日先民從大陸、台灣南部到台北求生存發展的歷史見證,之後進行了一些社會運動爭取保留這聚落。
---2010年寶藏巖聚落正式成為文化局接管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寶藏巖聚落沿山坡而建,巷弄起伏、房舍極不規則,成為國際藝術村後的運作情況,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李曉雯總監為我們解說。
〈李曉雯總監訪談要點〉
---藝術村主要在協助各類藝術家進行創作,包括展演空間:供藝術家展演、展示;藝術家工作室:提供藝術家短期駐留進行創作;微型群聚:約有16組本土各類型藝術家工作室,如陶藝、剪紙、劇場,通常民眾來參觀這區可開門進去走一走。
---再者是,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有一特點,就是當初抗爭的民眾,也就是原住戶有19戶,仍在此〈與藝術家及其工作室〉共處聚落中生活。他們有菜園、養一隻兔子、有柑仔店,民眾到此參觀可與他們聊天,了解過往生活情況及歷史。
共生聚落原居民成立了台北市寶藏巖文化村協會,並附設寶村柑仔店,這間小店具有原居民想保存歷史聚落風貌的意涵。
〈寶村柑仔店經營者詹智雄先生訪談要點〉
---寶藏巖文化村協會的成立最初是要爭取建物免於被拆掉,聚落得以保留後轉而為保存聚落風貌與文化發展而努力。寶藏巖聚落文化的保存是以活歷史的概念來做。要把居民留下來,讓人走進來彷彿回到過去,才能見證台北發展過程。協會推動不是走華麗美觀的聚落,而是走原汁原味的脈絡。
---聚落本身重要的是風貌,如何保存它的風貌、裡面有哪些元素?寶村柑仔店就是很重要的元素之一。所以柑仔店除賣東西之外也兼具文化保存與發展這一塊,現在原居民比較能做的是,用古法做出早期的食品如,草仔粿、湯圓等等。
---為了讓共生聚落的歷史能與居民融合,協會與藝術村合作附設了寶村柑仔店。這間店是自負盈虧,原居民來看店也是犧牲奉獻。其次是讓居民生產的東西能在柑仔店這裡賣,避免村內到處賣而混亂、太過商業化。其三是想透過這個平台創造更多平台讓在地居民有在地就業機會。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經常有活動,目前正舉辦「寶藏巖光節」,邀請10組國內外藝術家在晚間展演用光創作具有寶藏巖元素的作品,有興趣的民眾請盡早前往觀賞。
台北市文山社大公民新聞社 邱明 台北報導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