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七)銀髮游藝

文字-A A +A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這裡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從2018 幻遊樂解《尊德義》系列文章,開始學習做一個稱職的主編和導讀人:

上接:

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六)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361815

在這第七則裡,銀髮游藝根據《尊德義》的作者的竹簡文字,找到關鍵文字,提出德的示範必須先於禮教的論述,而他由圖一的竹簡現今通行譯解中,探索標示紅字的古字,有些是根據不同於流通本學者的解釋,作出他對整個文句連串起來的新解,至於銀髮游藝有不同看法的古字,則標注上竹簡的古字,得出他自己對該字的解譯。

最終他認為「人所以異於動物而為人,是聖人所以能變化常人只知順從獸性本能,轉化為由人的視角決定反應的關鍵所在。歷史是不斷前行的,巫師與儒士在王的左右。一個通天意,一個通民心。神意與人意常有衝突。但漸漸模糊不清。不同的官員們形成兩種極端觀念的混合譜圖。這就是周代從春秋到戰國的思想變動。最終,以嚴刑峻法的法家佔了上風。顯然多數人是本著獸性本質,而非理性本質(更確切的說,人道本質)在社會中行走。刑賞派於是出頭。巫師退場,儒家黯然。秦滅六國,根據歷史記載資料統計後,估計當時死亡人數達百萬。漢初,中國人煙稀少,黃老派才再走上檯面。全國得以休生養息。」

*******************************

幻遊樂解《尊德義》(七) 銀髮游藝

《尊德義》的作者雖然提出:「錯視禮、樂規範的表面價值,會傷害人民對德內涵的認知與理解」的警戒說法,但實質上仍然推崇、禮、樂教育的必要性。而他的解釋,是從律法刑、賞如果要能夠有效管理社會大眾,必須以人道為依據為立論,並逐漸開展他的「德示範需先於禮教」論說。

作者暗示「仁」、「義」與「忠」的概念,吻合於人性內部屬於能夠提升善行為的積極屬性,而「學」與「教」則具有喚醒、強化並轉化這種屬性的功能。理解人道,強化、積極本性,從而能夠行使禁制人行為發生的刑罰,以及鼓勵、順從乃至主動爭取的獎賞。

而做為管理眾人事務的君子們,想要政治治理順暢、成功,上述整體的概念都包含在「人之所以為人」的人道系統之內,屬於生命本質具有的德行能力,其作用與能被轉化形成的過程是必須先要徹底了解的。

相關段落的竹簡文章,及其特殊用字(紅色標示者)則說明如下:

『或“前”之者矣』的“前”字,有學者釋讀為“肯”字,筆者支持這個用法,整個句子的意思因此大略是說:賞、罰是造成福、禍的根本原因,因此,也是人民願意行動與否的前題。同時,這樣解釋也暗示著:政權管理者擁有行使賞、罰的權力,相對於人民而言,這是一種外部壓力與動力(也就是文章稍後提到的一種「外勢」),也同時暗示了:多數人民未受適當教育前,只是依循生物本能活著。

『仁為可親也』的“親”字,原竹簡文字卻應該是“新”字。所以解釋作「親」的原因,或如許多學者認為:「仁」是指個人內心的恩德,也或許因傳統儒家思想中,孟子有言:『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同時,孔子也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緣故(《論語‧學而》)。從這兩則「聖言」來看,「親」字充分解釋了人與人間直接而緊密的關係。但是如果根據竹簡文章《六德》所論:『…既生畜之,域從而教誨之,謂之聖。聖也者,父德也。子也者,會埻長才以事上,謂之宜,上共下之宜,以佑社稷,謂之孝,故人則為人也,謂之仁。仁者,子德也』,孝道的根基也是仁,此處卻更推廣至「以佑社稷」--後世所共認的「大孝」。這樣一來,原用的「新」字,更有了生生不息的意思。另外,即便是目標較短近,如《禮運大同》篇所論:『…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也是使難以維生的人獲得更生嗎?筆者因此認為:“新”字比“親”字更貼切原文本旨。

『義為可尊也』的“尊”字寫法,與文章一開始『尊德義』的“尊”字略有不同(請參看圖二,a)。這個字在“酉”字符號上增加飾筆,應該可以看作本義為「治理」或「刑罰」的“辛”字與“酉”字的合併。原作者可能試圖表明,「義」這種德性養成的多元可能性。實際上,「義」字的本義是:由我對他人提供(從羊從我)有利的善行(羊字有祥瑞的意義)。而善行卻不止一端,本文的善,顯然更指的是眾人共同認可的「共善」。也因此,「義」的養成,使人由自私的求存,轉換成集體的共存。

文章此處用了兩個寫法略異的“教”字(請參看圖一與圖二,c);到目前為止,這種從“言”字符號所構成的“教”字,似乎僅出現在戰國時期至漢代初期。但是,值得重視的是同樣出現在郭店楚簡內其他的文章裡,如:《唐虞之道》也用了《說文解字》解釋其構字字形近於現代所使用的『从攴从孝』的“教”(請參看圖二,b),並說該字的意思是『上所施,下所效也』。那個字,從甲骨契文使用年代便已存在(請參看圖二,b),因此,筆者認為從“言”的「教」字,應該意有別指。

如果合併考慮周代中期已經有所謂「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說法,從“言”的「教」字,便應該特別指:教傳歷代聖、賢與先王的生活、治世經驗遺言,比如說《尚書》。而這個涵義,正適合本篇文章的通旨。上述所說『三不朽』在《國語‧晉語八》記載約略說:西元前549年,魯國的叔孫豹出使晉國時,晉國正卿中軍將范宣子問他:「古人有句話叫『死而不朽』,這是說的什麼?」並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自己歷代祖先都能在朝為官,擁有俸祿,而說:恐怕古人所說的「不朽」,就是這個吧?叔孫豹回答說:我聽說:『最高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能做到這樣,雖然死了也久久不會廢棄,這才叫不朽。由這則典故來看,顯然,「立言」是當時知識分子重要的人生目標之一,而傳授、學習這些「聖言」,也是士、君子及其子弟們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

這樣,『教為可為、可類也』的論述,意圖說明的,便能與竹簡另一篇文章《性自命出》內有段文句:『…詩,有為為之也;書,有為言之也;禮、樂,有為舉之也。聖人比其類而倫會之;觀其之繫而逢訓之;理其情而出納之,然後復以教。教,所以生德於中者也…』相應對。而那段文句的意思是說:「詩是記載聖、賢們當時的心志所引導產生的作為;書是記載聖王政治作為的成果;禮和樂則是使聖、賢們心志與作為能夠被承傳的行為儀範。聖人在教育他人時,觀察每個人個別心性本質,加以分類、使之合於相對應的等次;因應實際相關變化的因果狀況,來做貼切的教誨;順應受教者當時的心境、情狀加以引導,使其能知道本性中情感適當抒發、收斂的時機。最後配合聖、賢與先王的聖言加以教誨。這樣的聖言教育,目的便是使受教者心中能長養出聖、賢般的德性。」此處的“教”,因此指的是「聖言」之教;並且,教育的對象則是可以被比類,並評估為能夠有所作為的人。畢竟,聖師孔子曾說過:「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而「教」的目的,不是要顛覆人的倫常道理,而是要使受教者盡可能的施行、達到『聖言』所傳達的境界。因此之故,原作者說:『教非改道也,教之也』,此處,第二個“教”字,是「言教」的字形右半部,添加了代表使用工具來實行,或努力鞭策進行的“攴”字符號;所以意思是:使其努力實踐所學之言。

『學非改倫也,學己也』的“己”字,在原文的其它文句中解釋作「己」的字形寫法都與此不同(請參看圖一,圖二,d),因此該字不應解釋作“己”字。原竹簡該字字形上半部,是現代“己”字的左右翻轉寫法;而下半部類似“八”字形,筆者判斷應該是“公”字,或古文“其”字的省寫。整個字的本義,根據整篇文章的論旨來推斷,應該是:最終在公眾前,呈現一個完全變化了氣質(德行)的自己。這樣一來,這一段文句所表示的是:學的目的,不是要改變自己在倫常中的位階次第,而是要變化自己的德行氣質。

 

下接:

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八)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363427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0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七)銀髮游藝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400篇報導,共12,82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400篇報導

12,82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