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宗祠資產×閩南文化島 金門文管所首開家廟講堂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文化是共同努力的資產,更是人類歷史發展中最具影響的力量,有世代交替共同的情感記憶,是國家社會生活中安定與發展的重要軟實力,是經濟增長的競爭力。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長盧根陣表示,《家廟講堂》在此主軸核心價值,推動《活的閩南文化島》,以人文重現,鄉土出發的精神,「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在以人為本,與聚落共生共榮的精神出發連結下鄉。
文管所所長盧根陣表示,本著持續推廣深耕在地的用心,該所將深入社區聚落,讓各方民眾更深刻體認宗祠資產與文史價值,與此同時,園區也將規劃下鄉,安排至聚落主持「家廟講堂」節目播出活動,期透過與在地村民對話,爭取鄉親長老更大的迴響,也希望藉此積極鼓勵年輕學子們,讓他們認知文化特色與薪傳精神,達到博物館與社群、學校互動學習、推廣教育目標,建構完整的閩南文化資產。
金門人文史蹟相當豐富,1949年起,金門因軍事管制城市化緩慢,所以傳統建築風貌保存良好,構成金門本島特殊文化景觀。維基百科資料指出,金門自古屬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所轄,民國四年始創縣治。..金門一地在同安縣的歷史有著重要地位,有「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的俗諺。
金門因為經歷許多年的軍事管制,保留不少國共戰爭時期的風貌,特別是傳統聚落、建築,以及在地風俗文化,都因長期隔離而保存至今;從今日金門的傳統民居、風獅文化、宗祠廟宇、民俗活動等,均可見,所以有「閩南文化的寶庫」,或是「閩南文化基因庫」美譽;其中島內宗祠家廟更是重要文化核心資產,極富具保存與傳承特色,不僅數量多且密度高,是典型閩南宗族文化資產,深具發揚價值。
盧根陣表示,文化園區自105年起,陸續完成全島194間家廟、39個姓氏之普查計畫工作後,近年來接續以建置推動宗廟、祭事、儀典等宗祠數位資產典藏發展,在「聚落創生,資產活化」目標上,讓民眾更親近傳統宗祠之美,以及其資產價值。
盧根陣進一步說明,基於此項,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近來再次與國立金門大學攜手合作,陸續規劃舉辦「金門閩南民俗文化資產數位資料典藏—家廟講堂」課程,選定以陳、李、張、翁等姓氏宗族家廟,做為示範課題,邀請知名講師講述金門姓氏發源及其衍生之生活記事等,深刻帶入相關文史典藏課題,進行講解,期盼傳遞金門家廟故事,以及其資產維護觀念。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祠堂,又稱家廟、祖堂、公廳,是基於宗法制度,用於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其又具有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功能,用於舉辦家族內子孫的婚、喪、壽、喜等事。還可以作為私塾使用。..祠堂可分為宗祠和家祠(或支祠)兩類,宗祠是大宗(日語:宗家)的祠堂,家祠、支祠則是分家所建供奉分房的祖先。
盧根陣說明,這項「家廟講堂」第一階段研習課,日前假後浦陳氏宗祠內舉辦,由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親臨主持,國立金門大學吳宗江博士規劃,並先由建築系袁興言老師講述家廟故事、宗祠建築、文物之美;其後由金門在地文史學者陳成基講師講述陳氏之家族姓氏來源、傳承及其現況分布,並實地進行了家廟導覽解說。
盧根陣進一步指出,在金門縣政發揚閩南文化這個基礎上,文管所後續將更致力於「活的閩南文化園區」、「活的博物館島」等各面向的形塑與再造,期望在推廣、教育上,提升民眾對在地文化資產保存維護,以及歷史認同的同時,亦能透過本次示範性課程,不僅傳遞聚落文化資產,也藉由家廟故事蘊育情感,與建築史蹟、文物保護之理解,讓文化薪傳更富有深刻意義及價值。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指出,此次來自各領域專家民眾共聚一堂,不僅讓活動圓滿順利,亦讓宗祠現場參與課程學員更深刻體會,學員不僅熱烈響應宗族文化的氛圍,更讓「家廟講堂」當日講座欲罷不能,無論是學員或長老們,皆殷切期盼這項意義非凡的講堂,能持續傳承不絕。
盧根陣表示,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將持續以聚落為核心,全力推動文化資產永續發展計劃,並為未來園區籌畫「宗族文化數位館」,以厚植館藏展示內容、串聯島內家廟宗祠資源、深耕聚落文化,發揮人本精神,同時建構以「聚落共生、資產活化」為本源,期盼培養民眾對金門文化資產珍惜與維護觀念,打造金門國際文化特色品牌,促進兩岸和諧與文化交流,形塑優質文化園區,成為金門「文化入口、觀光起點」,以及文化觀光據點。(照片由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提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