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二)銀髮游藝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這裡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上接: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一)銀髮游藝 2018.02.12 6:53PM
https://www.peopo.org/news/359727
這則文章是繼銀髮游藝針對郭店竹簡「尊德義」39支竹簡前言後的第一則正文,讓人驚訝的是,整整2700個字的文章,竟然僅對破題竹簡名稱「尊德義」的「尊」字加以精雕細琢,他發現郭店竹簡中有三個類似但明顯有別的字符,卻都被譯為「尊」字!
『第一簡“尊”字使用的字形,代表盛酒的“酉”符號卻單獨擺設在下,上半部四隻手另有所奉(參看圖一),整體來看不像“尊”字。如果真如此,那麼會是甚麼意思呢?』
銀髮游藝以一個退休科研人士,源於對對遠古文化脈絡的愛好與對字源演化的自習,提出不同於學院派行家的譯解,真讓人不得不為他的大膽行徑捏一把冷汗。他的論述能引起圈內人的重新審視這已經成為定局的譯解嗎?
同時銀髮游藝,重新詳細檢視此批竹簡後,將一般流通解譯竹簡提出重組順序之議,即如「幻遊樂解:《尊德義》(一)」所言,將編號28,29的竹簡,調到第2、3簡的位置,認為是《尊德義》的起始文句,開宗明義點出文旨,銀髮游藝認為就是本文的精要:
明確知道人的心性如何能被轉化的過程、步驟,然後用敬慎專一的態度加以施用,以達到使不同心性的人民,都能認知、理解而後樂於力行,並最終養成能以不假思索的直覺而行合於“德”與“義”的習性。
讓我們細細的品嚐吧!
*******************************
幻遊樂解《尊德義》(二)銀髮游藝
郭店竹簡文章《尊德義》,此前已有多位學者提出精闢的闡釋。對竹簡上使用的秦前文字,各家提出各種文獻依據,做出保守但合於長遠以來儒家主流思惟的解釋。但是,如果回顧漢代之後的獨尊儒家傳統,造成長時間排道、偋釋的史實,如果不加察覺而仍然沿用單一價值取向,來解釋秦前哲人思惟,或許便潛藏著偏移,甚至失去文章原旨的遺憾。以本文來說,“尊”字三用卻各有不同寫法,但大家都將之解釋為今天共用的“尊”字。如果考量古人對文字符號的敬慎心態,同一文章內,使用三個類似但明顯有別的字符,應該因此有其不同的內在思惟才是。針對這種可能性,本文盡力尋找線索,努力推敲是否可能有漏失、潛藏的意涵在內,以期融通文章本意。雖說如此,除了開章的前三支簡,因為涉及整篇立論根本概念所在,因此需要詳細討論外,筆者並無意逐字討論全文,因為眾家解釋已然達到目前能參考所有資料的極致境界,所以此處只針對整篇文章旨趣可能仍有重要影響的部分加以推演、闡述。
本闡釋系列,依附在《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刊載相關釋文上,並如前文所聲明的簡序重新排組。對將要討論的文字、詞甚至段落,以紅色、粗體及另行標點顯示出來,以利讀者便於比對。
簡序1,28與29三支簡是文章一開始要論述的主題所在︰甚麼是古代國家管理者,國君,根本必備的能力,以及他和他的官員所應養成的修養。闡述如下:
第一簡“尊”字的簡文寫法,明顯有別於與其相近時代金文其他所有寫法(請參看圖一及二)。在《古文字類編》內羅列的金文與甲骨文的各種不同但類近型態的“尊”字中,商代遺存銅質飲器--子尊爵(參看圖二),上刻的字體最具象形文字體制,而如父丁尊(參看圖二)上的字則可能意涵著:族眾(旗符)奉酒(雙手捧酒符)公開或滿盛(八字形符)去登高(梯符)祭神的概念,這些字體如此神似的綿延上千年,表示的便是人對先祖、天地鬼神乃至職務上位者或道德、能力突出者的崇敬心意。然而,第一簡“尊”字使用的字形,代表盛酒的“酉”符號卻單獨擺設在下,上半部四隻手另有所奉(參看圖一),整體來看不像“尊”字。如果真如此,那麼會是甚麼意思呢?
首先,“酉”字符號的用法,有代表神變,或緩慢轉化的意思;這應該與古人由不知道酒體形成的機制(神變),到逐漸知道如何釀酒的經驗(使其轉化)有關。讀者閱讀另一篇簡文《性自命出》,其中文句「心亡定志」的“定”以及「待習而後奠」的“奠”字,兩者在竹簡上寫的都是“上酉下其”便可理解其中“酉”字符號都有「使…變化」的意思(請參閱該文,以及圖三b)。類似的使用方法,在簡文《老子‧甲》的文句「萬物將自化」及「夫亦將知足」的兩個“將”字,都寫成“左爿右酉”,顯然以“酉”字符號表達:未來會的轉化,的意涵(請參閱該文,以及圖三a)。如果本簡所討論的“尊”字,其下半部使用的“酉”字符號也表示「轉化」的意涵,那麼,上半部的符號使用,應該另有其意。
本簡文第一支簡與第四支簡內原譯釋為“尊”字的書寫方式類似。上半部的符號,寫的都是四隻手(“又”字符號)中間共奉一個 “十” 字符號(請參看圖一)。這四隻手共舉一物的意涵十分清楚:眾人心志相同,共舉同一標的--也就是那個“十” 字符號,而這標的物在第一簡中,指的便是“德”與“義”。如此一來,整個字符的意涵便顯示出來:變化不同心性的人,最終使能共同崇奉、養成具有「德」與「義」的修養行為。不過,這樣的解釋只是滿足了字符本身代表的第一層表面意義所在。
接著再論“十” 字符號。從甲骨契文使用年代延續到戰國時期,這“十” 字符號至少有兩個來源:甲骨契文時期,代表天干的第一個字符:“甲”字;以及,早期儒家強調「惟精惟一」及「執中庸一」的“︱”符所轉化成的“十”字型,這個轉化,指稱的便是「庸一」。分別說明如下:
關於“甲”字:在商代時期,凡天干所使用的“甲”字皆契刻成為“十” 字形,而十字外圍另加四方框成為類似“田”字者,主要指的是商族的遠古先祖:上甲。從卜辭記載看,史學家認為上甲是商代開始有週祭後,排列順序居首位的先王。從大量相關卜辭涉及上甲,可以得知殷商後代對他的敬畏與愛戴。另外,基於古代有「天生地成」的說法,依筆者的臆測,天干本意因此指的是自然上天創造萬物時的十個過程或步驟,而地支指的便是大地協助完成上天所創造之物,或使該物能表顯其應有功能的十二個階段。如此,甲,表達的便是擬人意志化下,上天開始形象其欲造物的第一步驟。也因此,該“十”字符號的進一步衍生使用所包含的意思便是:「啟始(或首要)標的物」。
至於由“︱”符表達成「庸一」所轉化成的“十”字型,在當時,其他許多字都有類似變化。以天干的“壬”字來看:甲骨契文時期該字寫如“工”符,意指能通天地的魔法,以及(或者)以該魔法形成的巧具,因此,同時期“壬”字的衍生字,比如說“任”,也就跟著同一規律變化(請參看圖三c);到了金文使用時期,當為了表示「時間」而引用該字符時,便在字符中心位置加畫實心圓點來表示「取用」,而可能由於該實心圓點不易書寫,最終轉化成一橫劃而成“壬”字。再如,彼此有相關屬性的“德”與“直”二字,在甲骨契文時期,“直”字的表顯意涵便是:眼睛看著標的物時目光的不曲折性,因此該字符的型態,是在“眼”符的上方加“︱”符。而在“直”字字型上添加代表行進意思符號所形成的“德”(如德鼎上所使用字)字,其表達的概念便是:應用如“直”字所表達:不曲折般的意涵,將之延伸成:能用直覺意識的心態來處理事務。到了金文使用時期,在上述的基礎上,便出現了為了強調表示取用不曲折的性質,以及不需經由思想智慧抉擇過程的直覺作為,便在這兩個字的“︱”符上添飾實心圓點來表示「取用」的意思,最終,該實心圓點也轉化成一橫劃(請參看圖三c)。
“十”字型符號的使用,在前述兩種長時間透過實質生活感受中,所累積產生的價值意義成為一種訴求:希望以敬慎專注的力行方式,使“德”與“義”成為驅動行為的首要動力。而由於代表敬致奉獻所使用的酒體,其製程需要準確的操作步驟,因此,主體是由“酉”與“十”合併而成的這個“尊”字,便顯現出深一層的意涵:精一以用,這樣一來,也使得本簡文章開篇的第一個論述「尊德義」,成為強力的訴求:
明確知道人的心性如何能被轉化的過程、步驟,然後用敬慎專一的態度加以施用,以達到使不同心性的人民,都能認知、理解而後樂於力行,並最終養成能以不假思索的直覺而行合於“德”與“義”的習性。
*****************************
下接:
副刊:幻遊樂解《尊德義》(三)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360311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