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又來了!這次別再霧裡看花

文字-A A +A

面對霧霾這種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既看不到、也摸不著的環境污染,人微言輕的小老百姓可以做些什麼?事實上,我們可以做的很多,從最基本的節能開始做起。

報告中公佈的全球PM2.5情況圖,深紅色為最高,深綠色為最低 (圖片來源:DW報導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根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報告,剛過去的2017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攝氏14.7度(比前工業化時代高約1.2度),是僅次2016年的史上第二高溫年份,顯示這個冬天似乎不太冷。不過,台灣每逢秋冬季節,揮之不去的空氣污染話題就占滿新聞版面,這次也不例外,特別是2018年底還有場百里侯大選,如何整治空污、化解民怨?成為許多主管機關和每位地方首長的當務之急。  但是,你知道台灣的空污是怎麼來的?台達有什麼可以使上力的地方?身為一般小老百姓的我們又該怎麼辦嗎?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
 

 咳﹍這個標題不是要去KTV點台語歌,而是有官方支持跟科學證據的,當我們揭開台灣空污的神秘面紗,發現的確如此。

 

台灣空污成分約有1/3來自境外,以中國大陸為最大宗(圖片來源:環保署
 

 最近忙得焦頭爛額的環保署,曾委託學者研究、追蹤台灣空污來源,發現約1/3來自境外(台灣以外)傳輸。而空氣品質最差的秋冬兩季,更有近四成污染物來自鄰近的中國大陸,也難怪不久前有官員指出,台灣空污難以改善的禍源就是對岸,雖有明顯卸責之意,卻也不無道理。

 可惜,「萬事怪中國」這招,對於防止空污並沒多大效果,在台灣所處的亞太區地理環境上,每逢秋冬就吹東北季風,這是大自然運作的規律,身為常人更無法阻止老天爺”亂帶風向”。何況,自從前中央電視台記者柴靜在2015年初發表了《穹頂之下》記錄片,對岸政府整治霧霾、加速能源轉型的力道,也比多數國家來得積極。

 言下之意,剩下2/3的「境內污染源」,才是台灣自己造成、也必須設法處理的空污根源。

 

剩下2/3的境內空染,以交通、工業、能源為主要來源(圖片來源:環保署
 

 檢視官方資料,台灣空污境內污染源呈現:交通工具、工業、其他(餐飲、營建工程、露天燃燒等)三分天下的局面。若看單一特定來源,則以大貨車(11.2~16.8%)、餐飲業(10.8~12.2%)、道路揚塵(9.0~9.9%)、電力業(4.5~9.9%)、自用小客車(6.5~7.4%)等居多。

 有鑒於此,近來政府除了火速通過《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更啟動一系列因應作法,其中大半集中在交通及特定產業(電廠、工業區、國營事業)身上,也有地方政府祭出大眾運輸鼓勵優惠搭乘措施,行政院更史無前例地高喊2040年全面告別燃油車輛(2030公務車、2035機車、2040汽車)的政策願景,引發熱議。

從節能做起,建築&交通是兩大重點
 

 最後,讓我們從雲端回到地球表面,面對霧霾這種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既看不到、也摸不著的環境污染,人微言輕的小老百姓可以做些什麼?總不能整天戴著口罩,或老是關在家裡不出門吧!

 事實上,我們可以做的很多,而且就跟台達歷來強調的理念一致,必須從最基本的節能開始做起。

 怎麼說呢?科學證據一再顯示,許多空污成分來自我們平日使用的能源種類,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這也是為何不只中國,愈來愈多國家都陸續推動告別煤炭、降低火力發電比重、以及少用化石燃料採暖的類似政策。回頭看台灣,至今每年仍有近八成電力仰賴火力,只要我們盡可能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少用個幾度電,就可以幫助台灣加速告別火力發電、增加再生能源比重的能源轉型過程。

 再來,我們每天通勤的移動過程也很重要,只要多搭乘大眾運輸(從公車、火車、到捷運),就能減少私人運具(機車、小客車)的使用量,一來免除塞車之苦與車禍意外,二來也同時幫助改善環境。假使不習慣人擠人的大眾交通工具,時興的共享經濟和APP媒合機制,也可以共乘方式減少交通工具製造的空污成分。若是短距離的移動範圍,步行和單車就是最環保的選項。

多利用大眾運輸系統,即可減少交通製造的空污(圖片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交通之外,建築更是不能忽視的重點,尤其台達提倡多年的綠建築,除了標榜節能減碳和生態友善,還能協助改善居住舒適度和室內空氣品質。

 在台灣這種高溫、高濕的亞熱帶氣候區域,以往設計綠建築多強調自然通風,希望透過開窗、迎風的方式,降低室內悶熱感、減少開冷氣的需求。可是,一旦霧霾季節來臨,開窗只會跑進一堆惡劣空氣,迫使許多民眾紛紛購置「空氣清淨機」,幾乎成為台灣住宅家電的標準配備,只是多半治標不治本。

 事實上,德國自1990年開始提倡的「被動房」(德語 Passivhaus,英譯 Passive house)概念,除了要降低建築耗能程度,更要求二氧化碳濃度須控制在1000ppm以下。因此,不少歐美住宅都配有「新風換氣系統」,負責引入新鮮空氣;並將混濁的空氣排出,以維持室內的恆溫狀態和良好空氣品質。

 類似的空污防治裝置,一般的住家也能改造,以台達基金會同仁張楊乾為例,他去年改裝的天母三十年華廈,復舊紗窗與鐵門結合的大門透氣設計,突破原有單側採光格局重建通風路徑,也在浴室加裝省電的「直流排風扇」(一般排氣扇耗電功率20~50W,台達產品可低至3~4W),將浴廁溼氣抽出戶外,主被動設計彼此配合,創造一進一出的室內通風路徑,既能將室內有機揮發物排出,同時春、秋兩季也能透過自然通風降低對空調依賴。

 當時序進到北部濕冷的空污季節,隔熱氣密窗就不得不關上,此時他則利用「全熱交換器」將戶外空氣過濾後再導入,再配合空氣清淨機與室內植栽作空氣淨化,既能提升室內空氣品質,二氧化碳濃度也不至於飆高令人昏昏欲睡,室內的暖意更不會大量散失。以今年冬天第一道寒流實測,當室外僅有不到十度的低溫,但室內在不開暖氣的情況下,溫度還能維持在攝氏十七、八度左右;而若他的兩個寶貝女兒開始在屋內為搶玩具而追逐,溫度更可以上升到二十度左右。

 說到底,要對付難纏的空污,每個人都可從節能、交通、建築等領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老是怪老天、罵對岸,反而幫不上什麼忙。

綠建築除標榜節能減碳,也能用熱交換系統維持室內的空氣品質 (圖片來源:高宜凡)
 

空污防治小工具: 環保署空氣品質預警資訊 
愛環境資訊網 
環境即時通APP
台電即時降載資訊網頁

(本文原刊載於台達品牌雙月刊
 

【延伸閱讀】
德國「被動房」來了!台灣建築節能有解了? 2018/1/29 
低碳小編趴趴走:「反空汙大遊行」台中場紀實 王振益 2017/12/19 
涼感建築小實驗 張楊乾 2017/8/14

---------------------------------------------------------------------------- 低碳生活部落格也有LINE@生活圈帳號了喔 @wck4392u

加入好友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75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霧霾」又來了!這次別再霧裡看花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961篇報導,共13,19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961篇報導

13,19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