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後的轉變 溼地中的藝術造景
以下報導源自公民記者 中正E報
原始報導連結:風災後的轉變 溼地中的藝術造景
0113 公視中晝新聞
稿頭
原本的良田,在風災中摧毀,長時間被海水淹沒的土地已無法再耕作,這是成龍溼地的真實寫照,那些無法耕作的土地也被當地居民視為無用之地。但經由藝術節的推動,和藝術家的巧思,再結合適應當地環境的素材,為這些荒地發展出新風貌。
內文
海風呼嘯而過,伴隨著些許的鹽味,矗立在溼地間的立方體,這是口湖成龍溼地裡藝術造景的真實面貌。
「觀樹教育基金會執行役員 王昭湄」
口白
「當初我們基金會受到林務局的 委託進來到成龍村的時候 發現當地的村民 他們對於自己居住的地方的 形容都是偏向負面的 他們會說那個泡水的土地 是沒有用的地方」
透過每年舉辦的藝術節,還有基金會的在地生態教育推動,成龍村居民對於這片土地的想法,已經不再只是過去的無用之地。
「聲源:成龍村居民 田先生」
口白
「我們本來社區很封閉 那基金會把整個計畫帶到成龍溼地來 那我們看就是活動的時候 我們也會用不一樣的眼界 再去回來看我們整個社區」
這些矗立於溼地中的作品,幾乎都取材自濕地的自然環境,利用這些素材,展現在地的特色。
「觀樹教育基金會執行役員 王昭湄」
口白
「通常我們會帶藝術家去海邊撿竹材 因為外海很多人在放養蚵 那這些蚵架 蚵棚可能會因為颱風被吹上岸 我們就會去回收這些 還可以用的竹材來做創作」
走過風災,走過荒蕪,也歷經了所謂的「滄海桑田」。這塊土地藉由藝術和在地的參與,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