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東港蘇老師:「一生做好一件事:用心投資自己的家鄉。」

2018/01/10 20:27
13,065次瀏覽 ・ 75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蘇煌文:「一生做好一件事:用心投資自己的家鄉。」

記者:蘇于喬/2018年1月10日

 

照片

(攝影/蘇于喬)

民國60年代的東港,漁業經濟正在起飛,許多東港父母望子成龍,紛紛讓自己的孩子遠赴台南就讀私校,期待子女在嚴格的教育體制下,能考上好大學,有番好成就!蘇煌文,也不例外。

喜歡攝影的他,就讀台南師範學院(今 台南大學)的時候,常用鏡頭記錄下台南的點點滴滴,在見到各式各樣的建築或觀察到富含歷史價值的遺跡後,他發現,台南不只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這些文化載體也都被保存地相當完善。這讓他不禁問自己:「那東港呢?」

蘇煌文到台東實習時,接觸了原住民文化,得到更震撼的文化衝擊!在台東,課本裡不忘教導原住民族語、學校辦理的節慶也總是充滿在地風,日常裡四處都是原民氣息。蘇煌文這才驚覺,文化與生活是多麼密不可分!直到退伍,分發到小琉球教書時,碰上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後,他終於下定決心,為自己的家鄉文化盡一份心力。

 

那是民國89年的時候,三年為一週期的迎王祭典在小琉球盛大展開,蘇煌文有感於迎王祭典文化的特殊性,開始透過部落格推廣迎王文化。一年之後,他很幸運地回到自己的家鄉服務,促使他更投入在東港的大小事,一心一意地想將之推廣出去。那是一個沒有臉書的年代,為了更彈性運用網路平台且擁有更大的儲存空間,當時還在照顧襁褓嬰兒的他常常沒日沒夜地自學網站架設,只為了在扮演好一位父親的同時,也不忘自己是東港人的角色。

 

照片

(攝影/蘇于喬)     

民國93年,臉書問世,更加便利的社群操作,將蘇煌文做的事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一生做好一件事:用心投資自己的家鄉」這是「木日水巷」粉絲專頁的標語,什麼是「木日水巷」?是「東港」的拆字。那蘇煌文與木日水巷在推廣東港文化上的定位是什麼?「我是一位傳播者,木日水巷是一個平台,而我們都是中介者。」蘇煌文神情專注地說著。致力於保留東港文獻與文化資產的他,經常在木日水巷的實體空間辦理了解東港的座談會或活動,透過粉絲專頁號召有興趣的民眾前來參與,也不忘將這些活動拍成影片上傳至粉絲專頁,分享給更多感興趣的人。藉由這種二度宣傳的效果,愈來愈多人注意到他,甚至給了他一個稱號--東港蘇老師。

這個簡單的稱號,卻蘊含著不簡單的意義。萬事起頭難,當初他回到家鄉宣揚自己對於東港文化的解讀與推廣方式時,遭到諸多在地學者與人士的排斥,為此,多方人馬爭論了許久,蘇煌文還一度動搖了心志,還好那時候有家人與信仰支持著他。隨著時間的累積、日益增多的資料佐證,蘇煌文漸漸站穩步伐,開始獲得大家的認同。他說:「時間的積累,能讓大家知道木日水巷在幹麻。」開始有在地青年嘗試了解東港的全貌;地方人士會主動將東港文物借給木日水巷展示,甚至在發現東港哪裡有老建築要拆時,會通報他前來關切;地方耆老更樂於分享自己的經歷,豐富文化基礎。在地人對於家鄉的認同感,就在這些瑣碎的事情上建立起來,東港蘇老師,也成為東港人在介紹自己家鄉時會提到的關鍵字。

 

照片

(攝影/蘇于喬)

蘇煌文有股堅持的精神--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身為介紹東港文化的人,他透過社群吸引更多外地人實地走訪東港,搭配與縣府的合作,才有足夠的資金做文宣品,讓外地人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正確了解東港文化。然而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卻帶給他不小的衝擊,「這十幾年來,每次出席祭典的長輩都少了好多……」蘇煌文感嘆地說著,他意識到:東港文化保留的速度遠遠不及逝去的速度。可是當他抬頭望見牌樓上裝飾品營造出的祭典氛圍,他也只能安慰自己「有多少資源,就做多少事」。

文化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除了社群上的推廣,蘇煌文期待東港的文化能在生活中被保留下來,可是只有他「一生」投資在自己家鄉的話,還是會面臨「延續」的問題。蘇煌文笑說:「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誰會想做?」除了在地青年主動陪伴木日水巷,他也積極與公部門討論如何在教材或是地方參與上凸顯東港文化,確保文化的延續。

為人師表的他,用紀錄及教育的方式把東港的文化傳承下去。在訪談過程裡,我看到一位身兼數職的社區文史工作者是如何將地方文化的參與,內斂成人生的經歷,並轉化為行動,投資自已的家鄉。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