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番薯探源

2009/07/07 20:56
8,962次瀏覽 ・ 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6
檢舉

台灣番薯探源 台灣的島形狀似番薯,台灣人常稱自己為「番薯仔」,並且常以堅韌的「番薯精神」為傲。番薯與台灣人關係密切,清朝先人來台開墾時篳路藍薊漱擗l、日治戰時物資窘困的時期,番薯一直都是台灣人的代用食糧;對釵h人而言,番薯曾經是生活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灣番薯探源 台灣的島形狀似番薯,台灣人常稱自己為「番薯仔」,並且常以堅韌的「番薯精神」為傲。番薯與台灣人關係密切,清朝先人來台開墾時篳路藍薊漱擗l、日治戰時物資窘困的時期,番薯一直都是台灣人的代用食糧;對釵h人而言,番薯曾經是生活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番薯並不是台灣本土的產物,而是在數百年的時間中,藉由原住民、中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力量而在台灣生根。換言之,番薯是台灣與世界發生聯結的媒介之一,而從台灣番薯的流傳過程,也得以窺見台灣歷史發展的軌跡。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們便來回溯番薯在台灣的流傳歷程。 番薯傳入台灣的時間,可說是眾說紛紜;一般的說法大致可分為幾類:(1)十六世紀中葉,中國的海盜逃到台灣時,順道自大陸傳來;(2)十六世紀末,由福建漁民帶來台灣。(3)荷蘭人統治台灣的時期,由福建移民攜來;(4)一六六一年鄭成巨茈x時所引進;(5)十八世紀初期,由福建移民攜來;(6)原住民自其他島嶼帶回。 番薯在十六世紀中葉由中國大陸傳來的這個說法,大概和此時期海盜林道乾、林鳳等人從大陸逃竄來台有關,因為這是首次有的官方報告明確記載漢人來台;但在此時期番薯尚未傳入中國,漢人不可能從中國攜帶番薯來台,因此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至於一六六一年或十八世紀初這兩個說法,時間則又顯太晚。因為一六六一年鄭成必v大軍抵台時,就曾因糧食不足而向民間徵集番薯,充作軍糧,可見在國姓爺來台之前,台灣就已經種植番薯了,故第四及第五這兩種說法也必須排除。 那原住民傳入的說法呢?在西方人的足跡尚未抵達太平洋的島嶼時,當地的南島語族就已經有了番薯,台灣原住民與他們同屬南島語族,是否有可能在漢人抵達之前,台灣原住民就已經透過他們之手得到番薯呢? 沿著菲律賓、台灣外海,再抵達日本的海流──黑潮,自古便是環中國海各島嶼間往來的通道,薯、芋類等作物便順著這個通道,從菲律賓掠過台灣東南岸,散佈到琉球、奄美諸島(位於日本與琉球之間)等地。東南亞的小米、粟等,也越過南海往北推進,從台灣、琉球,北至九州皆有分佈。由這些植物之例可證,在未藉助西洋人與中國人船隻的情況下,物種的傳播已經在台灣附近的島嶼展開;番薯透過原住民之手從海外獲得,也是個可以想像的方向。只不過早期的記載不約而同地指出,台灣原住民多以芋頭、小米為主食,即便真已經取得了番薯,似乎也沒有傳播開來。 在中國的書籍中,陳第撰寫的〈東番記〉首次提到了台灣番薯。陳第原籍福建連江,曾在抗倭名將戚繼光手下任事,是個讀書人,也是個旅行家。一六三年(一般的說法為一六二年,但陳第抵達時是農曆十二月,換算成西曆應是一六三年一月),當時已經六十六歲的陳第,隨著的名將沈有容,奉朝廷之命來到澎湖肅清倭寇,戰勝倭寇後(他後來又於一六二二年擊敗荷蘭軍隊),沈將軍為避免福建沿岸再受騷擾,於是來到當時被稱為「東番」的台灣調查有無倭寇。隨沈軍抵達台灣的陳第寫下了〈東番記〉,這是第一篇關於台灣的觀察報告。陳第所觀察到的台灣物產,在蔬菜類中,有蔥、薑也有番薯;衛釵怴B大小豆、胡麻和薏仁。陳第將番薯歸在蔬菜類而是衛A顯然當時番薯並不是平埔族的主食。不過番薯的種植想必也有一定的面積,方能被他所觀察到,這也是首份台灣番薯的目擊報告。 番薯的種植並非曇花一現,一六二三年荷蘭人在大員(今台南一帶)進行調查時,就提到這裡可以作為供應新鮮食物的根據地,可提供的食糧包括:檸檬、野生番薯、香蕉......等數百種新鮮食物。紀錄中特別強調番薯是野生的,這可能說明了番薯並非有規模的種植,而是處於野放任其自然生長的情況。一六二四年荷蘭長官(東印度公司在台的最高行政首長)在寫給公司的書信中繼續提到:「關於大員和附近的土地......中國人種有幾樣作物:例如,大體型的中國番薯、柑橘、香蕉、西瓜,和其他作物,但不像他們在中國那樣認真栽種。」從這幾份紀錄中可以確定,在荷蘭人到來之前,番薯已經在台灣生根。那麼,究竟是誰把它帶來的? 十六、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期,葡萄牙船航向日本、中國船航向菲律賓、日本船航向南方,西班牙利用黑潮往來於墨西哥與菲律賓之間,台灣的位置正處於這諸條航路上。而且由於明朝時中國只對朝貢國開放門戶,當時台灣不屬中國,又靠近福建,於是成為亞、歐各國矚目的焦點,各國都意圖以台灣為第三地,與資源豐富的中國進行貿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