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瓦堆砌出文藝復興 實驗教室逆轉偏鄉
以下報導源自公民記者 輔大生命力新聞
原始報導連結:磚瓦堆砌出文藝復興 實驗教室逆轉偏鄉
1129 公視中晝新聞
稿頭
位於林口都市計畫保護區的坑子社區,由於禁限建政策的管制,居民得以保留一塊淨土。但保留了淨土卻敵不過社區意識沒落,悠久的社區產業「手工斗笠」不再受重視。幸好居民看見了這個問題,以社區營造的方式,齊力守護社區文化。
內文
微風隨著徐徐的稻浪吹來,家鵝在溪流中自在划水,這是桃園蘆竹的坑子社區最常見的農村景象。早期農業社會,社區因為產竹而發展斗笠產業,全盛時期日產量達到百餘頂,但隨著工商業興起,民眾對斗笠的需求不如以往。
「坑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曾文鑑」
口白
「他們隊的年紀比較大了 所以就這個事業就慢慢沒有人 沒有人傳承就比較沒落下來」
「做斗笠阿姨 陳樹梅 趙阿甜 李無菊」
口白
「是以前沒工作多少做 誰要做這個 沒人要做這個 也沒人學沒人做 也很少人戴 因為現在做粗工的 都戴安全帽 從事農業的人很少了」
社區為了致力於文化保存,找來村內老師傅,耗時一年重建已不常見的土埆厝,內部更作為文物及藝術品展覽空間,發揚傳統文化。
「坑子里里長 陳長江」
口白
「最主要的用意就是 要把這間土埆厝的 整個建造過程記錄下來 留給我們的下一代 知道說以前他的長輩 住的房子是怎麼來」
社區裡的頂社國小,因少子化只剩四十五位學生,近幾年推動學校經營社區化,利用當地的環境資源,發展高爾夫球教學,也推行獨輪車課程。
「頂社國小校長 陳慶安」
口白
「像我們這邊的話 自然 山林 文史 還有我們兩大特色 這個高爾夫球跟獨輪車
這個都要把它結合進去 提供給小朋友 更多元 適性的一個發展」
坑子社區,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多項產業,保護傳統文化,也開創新未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