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翔,是因為看到天空!
小葉欖仁樹
「張師父(註),您這麼年輕就成了陶藝師父,是什麼樣的因緣讓您開始學陶藝的?」
當張師父邊泡茶邊娓娓的道來,我的腦中呈現一幅天空的畫面,畫面中有一群為了生存而遷徙的候鳥,事後我開始找有關候鳥的資料,發現:「候鳥,一種為了生存而長途遷徙的鳥類,牠們身上有祖先的印記,記錄著自己一生該往返的方向,為了生存,牠們堅忍地漂洋過海來到與祖先承諾的所在,落下牠們繁殖棲息的腳印,當牠們踏上這片黃土大地,就註定了要為這片黃土創造不凡的未來。」
民國七十年代,正是鶯歌陶瓷業的鼎盛時期,張師父的父親舉家從嘉義遷移到鶯歌,當時生活不易,遷徙是為了更穩定溫飽的生活,張師父的父親從事瓷磚業,張師父國中畢業後即跟著父親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張師父看到堂哥的拉坯,一團不起眼的黃土,在雙手的捧握下,轉眼變成一個器物,覺得很神奇,當下決定拜師學藝,當時陶藝多是傳子不傳外人。
「當時拜師不是那麼容易的,還叫我的父親來……」張師父當年想向曾金池師父學習陶藝,曾師父開口第一句話就是:「請你們的父母來」,並告知父母:「學這一門工夫是不要想要孩子賺錢回家,前三個月是無薪水的學徒,」當時張師父是唯一非血親的徒弟。
「當時師父常常會敲我的頭,因為那時候年輕貪玩,白天的時間就幫工廠做雜工,只有在下班後才能偷偷的練習,但是下班後都很累了,還有一次不想做了回家去,結果被父親罵,可是後來自己愈做愈有興趣,才真正的下工夫練習……」
曾師父對張師父的期望很高,並嚴格要求張師父,學習初期相當辛苦,工作時邊工作邊要觀摹學習師父的手法,下班後還要持續練習,甚至睡覺時都會想到轉盤,直到當兵即完成學藝過程。
「就註定了要為這片黃土創造不凡的未來」
退伍後進入陶藝工廠工作,一開始從雜務做起,一次偶然的機會,工廠內的師父請假,又有一批貨要趕工,張師父毛遂自薦請老闆讓他試試看,當時老闆說:「那麼年輕,你會嗎?」結果一試才發現,原來張師父的拉坯技術和速度不輸給當時工廠所請的師父,從此張師父就開始負責拉坯的工作。
「我那時美工很差,老闆娘就鼓勵我去念夜校,當時的美工科老師跟我說:『你很糟糕,你學美工,結果你的學科成績比美工成績要好』,要我轉普通科,但我不要,那個老師看我那麼堅持,所以就教我很多東西。」現在張師父工廠內的作品有90%都是自己設計的。
「你們是怎麼認識的?」
「沒法度去等到歹朋友,本來我的氣質是很好的。」張師父笑著說。
「張師父現在是鳳鳴國小的副校長,很多老師下了班就到這裡來泡茶,」石老師很認真地說。
民國86年,鳳鳴國小石銘華老師發現學校有一套塵封的陶藝設備,認為設備廢置可惜,積極向外尋求陶藝老師來學校指導,經輾轉介紹,找到了賀陶坊的張國柱師父,於是,鳳鳴國小的陶藝教室正式開啟。
石老師是鶯歌人,但家中並不從事陶藝,石老師高中畢業後到叔叔工廠打工,開始與陶藝接觸,當時學的是灌漿陶藝,從瞭解土質、土的來源開始,並學習操作瓦斯窯。就讀師院時開始學習篆刻,三年下來的篆刻作品有一、二百顆;後來學紙雕,紙雕作品也有好幾百幅。民國84年進入鳳鳴國小,開始學習拉坯,當時並沒有拜師,只是多觀摹加上勤練習而無師自通。
民國86年發現學校的製陶設備時,非常興奮,覺得自己一定要到這裡完成一些東西,但因為不會使用設備,所以開始尋找師父,石老師的同學和張師父的大哥熟識,因此結緣,石老師開始向張師父學習。
石老師一直都在鶯歌,卻是在當老師之後才開始接觸陶藝,石老師學了很多的傳統技藝如篆刻、剪紙、書法等,他坦誠,學陶藝是最難的也是堅持最久的技藝。如果張師父是候鳥,我想石師父就是留鳥了!
「一年四季都在同一個地方生活的鳥類,我們稱為留鳥,牠們對生長的地方瞭若指掌,傾一生的努力耕耘在這片黃土大地上,期待後代子孫能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茁壯。」
不再飛翔,是因為看到土地!
附註
1.張國柱師父,鶯歌賀陶坊經營者。
2.石銘華老師,台北縣鶯歌鎮鳳鳴國小陶藝老師。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64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