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商機夯 綠領人才荒

文字-A A +A

 文/陳重仁(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

 人期盼已久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終於在6月12日過關,不僅讓國內太陽能產業吃下一顆定心丸,也更加速節能減碳相關市場的發展。

 然而,整體而言,節能減碳在近兩年來雖喊得震天響,但往往只聞其「聲」-政府在媒體上喊出各式的口號;卻往往不見其「人」-市場上能作節能規劃的人才,至今仍等同於空白。

現有節能專家 多是半路出家
 國內一直缺乏真正鑽研節能的專家,大學中亦無正式相關科系,因此市場上的節能專家可說少之又少,大部分是由學術研究單位兼任或轉任,而在國外非常重要的「建築節能」專家,在國內也只存在於學術界,業界普遍只能依靠廠商所提供的「節能建材」來發揮運用。

 目前市場上的節能專家大約可分為空調、機電與設備三大領域,幾乎所有的專家都是根據自己的專長背景,半路出家搞節能,而設備節能專家,可能只是受過幾次訓練的設備工程師,甚或是設備業務員。這些專家大都只能針對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節能顧問,而較無法跨領域分析各領域之間的能源效益相互影響關係。許多人甚至於誤會,以為找一般空調或機電技師,就有辦法幫他們有效節能!

節能諮詢服務 業主多當免費
 節能減碳既然是國家重要的政策,相關人才的培育以及法令規範的建立政府也應及早規劃。目前政府與民間花在節能這個領域的經費,幾乎大都著重在單一產品的研發,但能源系統規劃整合學理的研究,以及專業規劃人才的訓練卻相對較少。

 幾乎所有的專業技師的產生,都有法令與簽證制度當後盾,就像環保與消防法令一樣,要不是有這些法令,環工技師與消防技師早就餓死了,因此要吸引更多人才投入節能減碳市場,相關的學習資源與法令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緩,以保障綠領人士的就業機會。

 由於人才的缺乏,現有台灣節能減碳服務產業,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蓬勃發展。從商業角度來看,發展設備產品是較有利潤的,單純做節能減碳顧問服務,在沒有收費標準以及相關法令規範的要求下,多半是鎩羽而歸。通常業主只想付錢買產品,最後顧問內容也只能受限於產品項目,而變得沒有價值。試想,如果蓋一棟房子,大家都只付建造費而不想付設計費,高品質的建築產業能推得動嗎?

市場誘因不足 須靠法令補強
 就像推動綠建築所面臨的問題一樣,節能市場若不是靠創造商機來產生誘因,就是要利用法令來推動;節能減碳若沒有市場誘因與規範要求,或是像預防SARS或是新流感的疫苗那樣有立即需求,可能只剩下環保人士會真正在意這件事,即便大家都認同現在不做節能減碳,將來會後悔。至於有些人認為節能減碳已經被過度消費,個人認為只要回到實際面,有做總比沒做好。

 建築節能將會是節能減碳市場的重點之一,而建築耗能這件事情政府早該立法管管了,國內能源與建築相關法令一直無法有效結合,以至於建築物使用階段的耗能無法可管。建議制定相關證照制度,培養專業建築能源系統規劃人員,並立法納入營建與重大開發要求項目。

 在德國,許多行業均受能源法令規範,例如建築師必須為其設計之建築外殼耗能背書,若該建築物將來使用時耗能超過標準,建築師必須負責任,此項風險亦為德國建築師業務保險範圍之一。這是個值得我們參考的做法,從設計源頭就要求設計單位,對建築物的能源系統做最有效的規劃,許多節能措施與系統設備也才能在設計階段提早導入,以確保建築物的最佳能源效率。

【延伸閱讀】
房子 也需要監理處》張楊乾 18-Mar-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綠領經濟 台灣不可及的夢想?》趙家緯 8-May-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房屋修繕 莫忘綠色元素》陳重仁 22-Apr-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建築物含碳成份知多少》陳楊文 9-Oct-07 低碳生活部落格

關於作者
陳重仁,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士。曾參與友達光電中科面板廠房、花旗銀行總部大樓、益通光能企業總部大樓等綠建築建案,也是國內少數取得美國綠建築協會能源與環境設計(LEED)認證的建築設計師。現職為川昱永續環控有限公司/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台灣綠建築發展學會副秘書長。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Diver

請來此下載省電試算軟體 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 http://tw.myblog.yahoo.com/skusan_168/

謝謝

3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75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減碳商機夯 綠領人才荒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714篇報導,共13,18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714篇報導

13,18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