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音樂創作者的環保省思
文/周佑明
馬修連恩(Matthew Lien),來自加拿大的環保音樂家,2005年5月28日,他以《水事紀》這張專輯獲得台灣金曲獎最佳跨界音樂專輯;5月30日晚上,來到台北市為幾位關心環保的朋友們,說明他的理念,提醒大家別忘記「人類站在地球上跟著運轉」。
馬修出生在美國聖地牙哥,母親是一位推動環境保護運動的工作者,由於父親的緣故每年有4個月時間住在加拿大育空地區(Yukon),常常在加州與育空來回,看著加州的土地一直被開發利用,深刻體會到一個地區在開發前與開發後的極大變化,也去思考究竟什麼是真正的自然(What is true nature?)因此讓他早一步察覺任何公共政策對荒野造成的影響。
What is really different between music and sound?
當我們在聆聽音樂時,我們究竟是聆聽我們想像的音樂,還是大自然的聲音?是否我們所喜歡的音樂,根本就是大自然發出的自然節奏。在馬修的音樂裏,一直存在著這樣的省思。馬修耗時兩年在宜蘭山區、海域錄音,願意花6,000元美金去找尋一支海底麥克風,只為了收集龜山島海底火山「噗噗」的聲音,這其中所冒的風險,可能是美國和台灣國家安全局的關切,可能是60度以上高溫海水的燙傷,也可能是深達40公尺的海中所隱藏不知名的危險。
《狼》的創作背景
在美國,許多狩獵家以掛上獵殺的狼頭為榮譽象徵。馬修說,狼在直昇機獵槍的掃射下倉惶奔逃,卻不忘回頭凝視倒臥在血泊中的終生伴侶;阿拉斯加油田的不當開發,黏稠的原油抹黑了晶瑩的極地風光,不忍無辜狼群在「獵狼計劃」下慘遭撲殺,馬修寫出真情感人的「狼」抒發內心的情緒。醒目的標題引起美加媒體的注意,在擴大報導及民眾輿論下,政府終於取消政策,也因為這個結果讓馬修明白音樂產生的力量不容小覷。
音樂之於馬修,是一種強大的社會輿論力量,他也一直秉持「用音樂推行環保運動」的信念製作專輯。馬修說,音樂容易激發人們潛在的心緒,當心被感動了,大腦就會跟著心的意向走,後來他開始用音樂去說服人們注意自己土地上的生態與自然。
演講中,馬修播放他與其他北美音樂家、作家、攝影家、畫家在「育空野地計劃」旅程中拍攝的照片,可見到在雪白大地中覓食的北極熊、馴鹿群。他特別談到一個故事:有次發現一隻被狼咬死的母馴鹿倒在地上,不遠處有隻小馴鹿正跪坐在一旁,眼神看來是受到驚嚇而顯得空洞,而幾公尺外狼群仍徘徊著。「我知道小鹿不久也會死去,和他的媽媽同樣化為大地的一部份,雖然聽來很悲傷,但這就是自然。」他如此表示。
石油能源和環境保護
馬修的政治立場表現強烈,當美國共和黨布希總統大選當選兩次後,也許是資訊發達,使得馬修認為布希是從石油世家出身的,勢必會為了石油開發而犧牲掉保護政策。對於美國的能源政策,更是毫不留情的大力批判,在美國政府的國家安全政策掩護之下,原本應該在能源委員會中詳細討論的能源政策,最後會被包裹在預算委員會下強行通過,和台灣立法院的「包裹表決」一樣為社會所不屑。
這些政治與環保的角力,全都因為位在北極的阿拉斯加有豐富的石油能源。在目前中東產油國的政治不安定氣氛下的決策,更顯得美國為了國家經濟而犧牲環保的慣例。
人類過多的開發和過多的保護都只會讓自然不平衡的發展,油品資源固然是現代文明重要的發展動力,但這是一種只看到現在忽略未來的短視。看著馴鹿的照片,馬修和我們這些現場的朋友,看到的不只是可愛的馴鹿,是一種勇氣,一種面對大自然的勇氣。
馬修連恩與台灣
1995年,馬修帶著他的音樂到法國坎城參加一年一度的MIDEM唱片大展,遇見了同樣自遠方而來的風潮唱片。引入台灣後,立刻引起台灣愛樂者的注意。也許,在商業操作手法上,馬修的音樂被歸類為一種新世紀(New Age)音樂,但馬修自己倒是認為,「馬修的音樂是馬修的風格,不屬於任何一種商業分類。」馬修第一張在台造成迴響的《狼》專輯,表達出一種深沈的悲痛,唱片封面看到是一雙狼的眼睛,不同於刻板的印象,這雙眼睛看出的不是凶狠,而是一種愛,一種對土地的愛,像是一面鏡子,每個看到的人都有不同的意義。
1998年,馬修首次來台,荒野與風潮唱片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行一場小型音樂會,來了15,000人,「有15,000個馬修的朋友」一起聆聽馬修的音樂,感受馬修的熱情,這場音樂會讓馬修很感動,「音樂的力量是很驚人的,心在哪裡,影響就到哪裡」。
海角一樂園──台灣
1998年8月,馬修完成他首度的環島旅程。在宜蘭縣棲蘭山區的漂亮原始林,深深打動著馬修的心靈;但是,濫砍原生林的行為卻震撼了馬修,台灣有著豐富的天然資源,卻無法避免人為破壞,馬修因此挺身參與馬告國家公園催生運動,也在這樣的動機下創作《海角一樂園》專輯。
馬修的音樂中常收錄原住民的聲音。他認為無論是育空還是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因貼近自然,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馬修說,所有國家都有原住民生存和環境保護的共存,有些是衝突,有些是共生。很多地方在沒有「國家公園」前,原住民有一種與自然和平共存共處的觀念。但在國家公園成立後,原住民的權利被剝奪,認為這是別人的公園。如果讓原住民朋友真正參與國家公園的政策制定,產生認同感,共生共榮。
台灣就像地球
我們每天不停的燃燒石油暖化全球,人類文明沒有明顯進步,卻使得地球生態變得更糟,唯一的變化是人類累積了財富。為什麼所有的企業都不停的追求財富,追求財富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奪取大自然本來就給我們的資源?
馬修認為,台灣是一座島,世界也像一座島,大家共同分享著大自然。台灣擁有豐富的文化與自然多樣性的特色,有客家文化、中國文化、原住民文化、日本文化等等,就像地球生態的多樣性一樣。也許,如果在台灣能找到一條自然的出路,也就等於為地球做為一種示範。
我們每天看著日落,看著太陽,其實不是太陽往西邊沈下,而是我們向後仰背。世界的觀點並非一成不變,只是我們看的角度不同而已。
除了播放照片,馬修樂於跟人分享他的音樂,現場拿起吉他自彈自唱,感性的嗓音傳達出他對自然生態的熱愛。馬修表示,雖然他不是台灣人,但音樂能讓不同國家的人得到共同的感覺,也分享了彼此的愛。「想一想當小朋友長大後,台灣還剩下什麼給他們?」他以中文講出這句話。
結語
用音樂帶給朋友感動,馬修淡淡的唱著,這份來自音樂的感動、地球的感動很特別。人們過度重視財富、享受與經濟發展,只是加速耗去地球給我們的美麗資源,希望這些觀念能給同在地球的我們有更多的勇氣來面對未來,多為地球生態盡一份心力,去保護牠,去愛護牠。
寫在文後:
馬修在演說之前,花了不少時間調整他的演說內容及吉他調音,這段期間,每位聽眾耐心的在廳外等待,由於不算是對外的公開活動,加上場地限制,人數不多,大約60人而已,馬修還是很費心的準備這次演講。
演講廳外是台北車站附近的公園路,車水馬龍,馬修也因為這幾天金曲獎的光環,參加許多「Party」,疲累不少,不僅演講當時,努力帶領聽眾走進他的創作世界,講完之後欲罷不能,繼續幫熱情的荒野「歌迷」簽名。平易近人、很肯聽人說話的馬修看來不是只是一位盛名的環保音樂人士,也是一位敬業的音樂工作者,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62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