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和濕地生態園區的除草觀
福和濕地生態園區的除草觀
2017 06 10 由公共電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與永和社區大學主辦,邀請公民記者參與「福和濕地」踹拍的活動,藉由親身體驗,來報導濕地豐富的生態故事。
福和濕地位於永和區長堤段14地號,佔地約2‧5公頃,界於秀朗橋至福和橋間,新店溪與景美溪匯流處左岸。2004年永和社大的志工團隊與社區的生態教育工作隊,在有限的資源下,於都市環境中將廢棄物的掩埋場,經數年來的辛苦經營與維護,從一片荒地到復育成數百種台灣原生種的基地,打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濕地生態教育園區。
志工林銘智認為正確的生態觀念,要比認識植物的科屬來的重要。為什麼要鋤草(現場有志工在做除草的工作)?其實這個草是生態鏈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植物,動物鹿、牛、羊要吃草,鳥在草坡地要吃昆蟲。小草慢慢地被(樹、粗壯一點的草)侵占,像牧草,一般叫象草(因大象最喜歡吃的草)。因為象草它的適合環境很強,是外來種,非常有營養,牛也喜歡,象也喜歡。牛最重要的是牛奶,所以政府、農業局就引進來,造成兩種情形:牛奶增多了,牛長得很壯。但是像我們這種地方沒有牛,於是它越長越多越長越大,變得慢慢侵占這個小草。想要移除但是卻不能全部移除,相對地會破壞生態,鳥怎麼在這裡抓蟲?我們一天割一點,所以我們園區裡面比較重要的事,要移除外來種,我們要把大草割掉。有樹就一定有鳥,有鳥就一定要有草,因為它要吃昆蟲,這就是一個真正的良性循環。我們園區裡大致有五種外來種:象草、巴拉草、李氏禾(又分莖在路上及水裡兩種)、大花咸豐草及吳氏雀稗。有了觀念以後,你才會懂得如何去維護我們的生態。生態的浩劫要靠我們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大家共同一起來努力。
不同種類的動植物可以豐富生活的環境,但是外來種的引進,一旦野化,即可在環境中自行繁衍,勢必對生態產生長遠的影響及衝擊。為保護台灣原生物種及生態體系,必須有效的建立監測系統,防患於未然,才能避免災情擴散。但已普遍散佈的外來種,則可思考引用有效的天敵來防治。
尊重大自然,讓人與自然共享生態的空間。
文山公民新聞社
公民記者 明華 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