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Remaining Time --:-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台北市文山區木柵公園裡的萃湖,經過四年的整治、復育,從廢墟變成美麗的溼地,五月分的賞螢活動才剛落幕,一群守護萃湖的志工在陳德鴻老師的帶領下,利用五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兩天的假日,為萃湖清除外來種植物,並且聯手製作了生態浮島。
生態浮島對於棲地的環境有何助力呢? 陳德鴻老師說,一般浮島的功能是增加棲地的多樣性,提供其他生物有個安全、隱密的生育空間。浮島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它可以不受水位高低的影響,一直維持在水面上,所以它不會影響水域的治洪功能。至於浮島材料,他習慣使用一些天然材料,比如說竹子、椰纖毯、泥炭苔等。竹子主要是浮力的承載,讓整個載體能浮在水面上,是浮力的來源。還有像椰纖毯或一些介質,如泥炭苔、培養土,這些介質使植物裁種在上面穩固後可以著床,再來就是水生植物了,都是用現場或是天然的,例如在附近可以找到的木頭或椰子樹葉,或者枯枝、樹枝等等,都可以放在浮島上面做有效的應用。
犧牲假期參與浮島製作的志工也有話要說。
志工余雅倩表示,浮島的前置作業就是要從外面把材料搬運進來,需要大家協同接力,目前非常缺人,需要大家分擔這個工作,希望實際參與這個活動之後可以更加愛惜跟珍惜萃湖。
志工鄭秀鎮說,有居民把這兒當廢棄場,家裡不要的東西拿來這兒丟。
志工潘致綱表示,主要還是我們公民的素養,我們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是邊坡地方,還是有人會把垃圾丟下來造成環境很大的污染。另外還有人在這兒放生,所以會有志工定期到萃湖巡狩。
志工梁乃悅指出,常遇到一些困擾,來自一般民眾的不當放生,以及民眾個人的喜好,在萃湖裡放了睡蓮或鴨子,這些動作對環境或多或少都是一種破壞,往往造成我們志工疲於奔命,為此呼籲民眾,喜歡這個環境就不要隨便放東西進來,讓這邊儘量保持天然的環境,這樣才能生生不息。
公民記者 貝思特 / 台北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