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之夏系列三: 「需量反應聚合商」在台起跑!小用戶揪團蓋「虛擬電廠」

文字-A A +A

「備載容量不足」的時間每年大概100多小時,如果不斷蓋電廠只為了應付一年100多小時的尖峰需求,效益有待商榷。只要用戶端多省點電,就能聚沙成塔、變成一座「虛擬電廠」,把這些(沒用到的)電擠回去賣給台電。

因應2017缺電危機,台灣終於引進國外行之有年的需量反應聚合商制度!(圖片來源:承隆智能工程公司官網
整理/曾亭靜(本文內容來自2017/4/3播出之「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

前一篇介紹了「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的概念與相關作法,但還得搭配最近剛起跑的需量反應「用戶群代表」(Aggregator)制度,才能真正釋放需量反應的節能潛力。歸納各國經驗,需量反應約可削減510%的尖峰用電需求,評估全台應有15003500MW的潛力。

5月起,台電將試行兩年「需量反應聚合商」制度,由美商EnerNOC承隆公司合資的「台灣安奈諾克公司」(EnerNOC Taiwan)得標。本文整理「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採訪「台灣安奈諾克公司」(EnerNOC Taiwan)總經理林美真的對談精華,告訴你一般小商家和老百姓如何參與其中?
 

節目主題:幫忙節電還有錢賺?全台首見「需量反應聚合商」來了!

受訪者:台灣安奈諾克公司總經理 林美真(以下簡稱林)

主持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高宜凡(以下簡稱高)
 
高:今夏「缺電」疑雲揮之不去,政府寄望「需量反應」發揮作用。請林總經理幫聽眾們解釋一下什麼是需量反應?對台灣今後的缺電危機能幫上什麼忙?
 
林:台電的電網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是「供應端」,台電在過去蓋了很多電廠發電給我們用。所謂的需量反應,就是備載容量不足的時候,思考是不是能從「需求端」、也就是用戶的用電端(負載端)填補這個缺口。

台灣近來環保意識抬頭,蓋電廠可能面臨土地取得、供水等問題,加上建廠往往要花5年以上,不管前置投入資本或後續維護保養,費用都很高。可是,剛說的「備載容量不足」時間,每年大概只有100多小時,如果不斷蓋電廠只為了應付一年100多小時的尖峰需求,經濟效益有待商榷。只要用戶端多省點電,尤其在尖峰備載容量不足的時候,就能聚沙成塔、變成一座「虛擬電廠」,把這些(沒用到的)電擠回去賣給台電。

 
聚合商扮演中間橋樑,助小用戶加入節能行列

高:根據國外的經驗,需量反應的成效有多大?

林:我舉美國跟與韓國兩個例子,美國最大電力公司PJM(賓紐馬跨州聯網)12年前開始採取需量反應用戶群代表,成功地提供了8.6%的尖峰備載容量!而韓國自從2011年遇到跳電,政府就非常有魄力地改變能源交易平台,在過去36個月創造了3.5GW的量(約等同台灣尖峰備載容量的10%),顯示這個機制可以在短期內建立起來。

過去台電推動的需量反應只針對大用戶,但用戶群代表機制可號召更多小用戶加入。(資料來源:台灣安奈諾克公司)
高:為什麼需要「需量反應聚合商」(Aggregator)的角色?電廠跟用戶之間為何要有一個代理人?

林:需量反應的觀念是美國先開始的,因為美國是個電業非常自由化的市場,在那種環境下,包括工業、商業、甚至家庭用戶,都能加入需量反應。

至於用戶群代表,也就是台灣說的「需量反應聚合商」,這種角色是安奈諾克(EnerNOC)創辦人提出來的,已在全球實施14年(EnerNOC目前在美國需量反應市場市占率達35%,替全球逾超過50個電網提供服務),因為一般小家庭可能沒有方法或工具參與需量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會需要一個用戶群代表,提供他們(小用戶)相關的諮詢、技術輔導、建立需量反應調度的雲端平台。
 
高:其實需量反應在台灣推很久了(自民國68年起),但是為什麼一直無法觸及小用戶跟一般大眾呢?

林:對電廠調度來講,第一步必須先了解用電狀況和主要用電設備,大用戶、譬如科技大廠,本身機電人員專業很夠。因此對台電來說,先找這些大戶做比較容易。可是面臨核一、核二廠退役、核四不商轉等問題,需要更多用戶一起加入。比方中型用戶或傳統產業,儘管專業能力或許不夠,但可藉由用戶群代表來調度、安排,幫助他們加入需量反應的行列。

 
高:假使我是一個想加入的小商家,要具備什麼條件或前置作業?實際做起來大概是什麼狀況?

林:目前全球經濟不是很好,在這時間點能省一塊錢都很值得。現在加入需量反應是一個很好機會,不需任何投資成本,只要說有意願成為用戶群其中一員,就會有人聯繫、提供技術諮詢、裝設電表及伺服器,所有安裝費皆由台灣安奈諾克公司出。之後還會提供雲端調度軟體,幫用戶掌握每個時點的用電狀況、調度(節能)給台電的容量,可以馬上知道能收到多少(需量反應)回饋金。

基本調度方式是,台電在一個小時前通知我們,我們一個小時後通知用戶開始做。一天最多兩次,每次24小時。一般商家能卸載的空間,應該都在「空調」跟「照明」;若是工業用戶,整個工廠系統大概切割成兩個,一個是「產線」用電,另一是「公共設施」或「辦公」用電,如果有急單沒辦法調度,還有公共設施與辦公用電或多或少可擠出一些。

事實上,每個用戶的調度可按照實際運作,在不影響產能和工作舒適度的前提下,在許可範圍內調度容量給我們。台灣的工業用電每度約2.53.1元,商業用戶每度3.13.5元,參與需量反應用戶群代表能獲得的回饋金至少每度23元以上。

 
按「每小時」績效計費,用戶毋須擔心罰則
 
高:萬一本來答應要加入,結果卻沒達成,會不會有罰則?
 
林:台灣安奈諾克對台電有一定的保證容量(200MW),如果沒有達到,台電會罰我們,不會罰到用戶身上。如果今天用戶沒達標,只是回饋金是變少而已,因為我們付回饋金以「每小時」的績效計算。用戶加入前,我們會派人到現場評估,認為有一個量可調度給我們,假使用戶說好加入4小時,結果前3小時達成率都100%,第4小時剛好有急單進來沒辦法參加,就只有第4個小時沒錢。
透過智慧軟體與雲端調度平台,用戶將按每小時的節能績效獲得回饋金。(資料來源:台灣安奈諾克公司)
高:這次台灣首見的需量反應聚合商制度從五月開始,將試行到2019年四月底,目前台電要求的目標有多少?

林:這個專案是兩年合約,每年調度時數大概100個小時,不過台電有另外編預算,或許會再多採購2030個小時,因為預期這兩年用電會很艱困。

以全球經驗來講,其實200MW並不是一個困難的數字。只是這次時間上確實有挑戰性,因為我們從取得案子到五月一日正式調度,只有不到4個月時間。在此廣邀所有能源用戶,能夠加入我們的用戶群代表專案。
 
高:目前推廣起來還順利嗎,用戶有什麼疑惑?

林:我們接觸超過兩百家用戶,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加入有什麼好處?需不需要成本?另外考量點是:該怎麼調度?什麼時間調度?可調度多少容量?我們針對這些問題都有提供協助,會請客戶端提供歷史用電資料,根據過去的用電和負載波動,經大數據分析,算出一個案場潛力有多少。

 
高:類似需量反應聚合商這樣的節能模式,適合什麼樣的產業或用戶?

林:依照EnerNOC12個國家執行過的經驗,高科技、鋼鐵、紡織、造紙、化工、跟水泥業,這些產業能調度的容量比較大,不過一般商業大樓、量販店、醫院、學校也可加入,只是每個產業可以調度的容量不一樣、多或少的不同而已。舉例來說,百貨公司跟量販店的人潮多集中在放假或晚上,那麼一般的白天、也就是台灣尖峰備載最不足的時候,就可考慮調高空調溫度,或關掉其中一台冰水主機,可是送風機還是持續在送。國外很多百貨公司跟量販店都有參與需量反應的實績,端看台灣企業主怎麼想這件事。

然而,參與需量反應除了幫公司賺取額外收益,其實也是種社會責任。如果大家都沒考慮貢獻一點心力,最終導致台灣缺電或限電,造成的影響是全面的。若大家都擠出一些電,台電也不用蓋那麼多電廠,還可延緩電價上漲的壓力。

【參考資料】
  1. 台灣安奈諾克公司官網
  2. 台電新聞稿
  3. 《遠見雜誌》2017年三月號:台灣能源轉型邁向自主 「需量反應」率先起跑
  4. 「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網頁
【延伸閱讀】
  1. 人為財死、我要節電日本電力負瓦特交易制度 2017/2/13 宋瑞文  
  2. 電不夠用系列:蓋電廠 不如削減夏季用電尖峰 2014/5/17 謝雯凱
  3. 缺電之夏系列二:不蓋電廠也能挺過缺電危機,「需量反應」這麼行? 2017/5/19 高宜凡 
  4. 台電首推「用戶群代表制」節電 每次可減20萬瓩用電量 2017/2/17 蘋果日報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27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不落人後 英國版CBAM預計2027前上路

2024-03-28
瀏覽:
1,208
推:
1
回應:
0

碳捕捉非仙丹 為什麼CCS是油氣產業的虛假解方?

2024-03-04
瀏覽:
2,099
推:
0
回應:
0

又延誤!歐洲鐵路交通的極端氣候挑戰

2024-03-04
瀏覽:
2,015
推:
0
回應:
0

法國農民為何怒火中燒圍攻花都?

2024-02-26
瀏覽:
3,708
推:
0
回應:
0

生成式AI浪潮興起:AI有多耗電、耗水?

2024-02-26
瀏覽:
3,473
推:
22
回應:
0

缺電之夏系列三: 「需量反應聚合商」在台起跑!小用戶揪團蓋「虛擬電廠」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