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澳洲學者被判緩刑:研究造假、偽造文書與意圖詐欺

2017/04/22 18:33
2,728次瀏覽 ・ 1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在台灣大學研究造假事件爆發之前的2016年10月29日,我在風傳媒撰寫評論「魔鬼的致命誘惑─造假的學術研究導致澳洲大學教授被判刑」,摘要重點如下:

在2016年10月24日的澳洲布里斯本法院,前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研究員卡洛琳(Caroline Barwood,31歲),她被判刑二年,但很幸運地獲得緩刑。

日本小保方晴子vs澳洲卡洛琳

澳洲的卡洛琳和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年紀相當,前者號稱是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專家,後者是幹細胞專家。此外,前者被澳洲法院判刑,後者卻沒有遭受司法起訴,她們之間尚有幾個差異:第一、小保方晴子的著作刊登在全球頂尖的《自然》,卡洛琳的著作刊登在《歐洲神經內科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影響係數3.9,相對的,《自然》影響係數39)。第二、小保方晴子的造假是個人行為,卡洛琳則是被同機構的資深研究員布魯斯(Bruce Murdoch,65歲)帶領且帶壞。第三、小保方晴子的導師及論文共同作者笹井芳樹在2014年8月5日上吊自殺,卡洛琳的資深同事布魯斯則被檢察官拉進法院,幾乎被關入澳洲監獄。

當年,笹井芳樹放棄職業醫生工作(注意,台大的郭明良與張正琪都不是醫生M.D.),而從事醫學研究。在2003年轉入理化學研究所,已在《自然》發表九篇論文,是幹細胞研究的傑出科學家。他的自殺對日本生化科學界帶來重創。

日本菁英自殺vs澳洲騙子判刑

論文被撤除是學術工作者永遠無法抹去的汙點。笹井芳樹是小保方晴子《自然》論文的共同作者;科學界無法理解的是,為何以研究嚴謹著稱的笹井芳樹會放任讓小保方晴子的研究通過,甚至以共同作者身分背書投稿到《自然》?在笹井芳樹留給小保方晴子的遺書中寫道:「因為心情不好、失眠、偏頭痛等原因造成的,(我的死)與你沒有關係,請一定將STAP細胞再現出來。」他的自殺意味對後許的補救沒信心(小保方晴子正被要求驗證發表的研究過程與結果),卻也在事後被證明研究造假。

布魯斯與卡洛琳的案子是由昆士蘭大學校方發現且調查,然後告知期刊單位撤除它們的著作,且向法院提出對他們的詐欺告訴。布魯斯已經被撤除超過四篇作品,卡洛琳則被撤除三篇,卡洛琳的作品都是和布魯斯聯名。當布魯斯在今年四月因為17件詐欺相關案件被判二年徒刑,罪名包含變造研究紀錄、造假、偽造文書與意圖詐欺(false records, forgery, forging documents and attempted fraud);在法庭上,布魯斯承認以上指控以求輕判。

布魯斯與卡洛琳刊登在《歐洲神經內科期刊》的作品聲稱,對巴金森氏症的治療研究獲得突破性的進展。但在事實上,他們聲稱的研究成果被昆士蘭大學舉發根本沒有進行,卻利用造假而刊登的論文募集後續的研究經費。聽審的法官Magistrate Tina Privitera斥責:「你們聲稱的研究給巴金森氏患者錯誤的期待,也誤導其他研究人員。」(參考雪梨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昆士蘭大學保住學術聲譽更避免全球醫學界被誤導

年輕的卡洛琳在這起昆士蘭大學的醜聞居於配角,她被指控七項罪名,包含三項詐欺與四項詐欺未遂(attempted fraud)。她不承認有罪,迫使官司多纏訟六個月。最後,她僅被指控七項罪名,遠少於布魯斯的17項罪名,卻因為不認罪,而被判處與她上司相同的二年徒刑,但獲得緩刑。卡洛琳的律師在宣判後對記者表示判決結果合理(fair)。

如果卡洛琳當初承認有罪,她的刑期會更輕,但為了學術生涯,她決定賭下去。事後被判有罪,她也深知聯名造假論文的作者當然須承擔責任,因為她當初可以選擇不涉入,甚至可以選擇離開布魯斯負責的研究中心。

不同於大部分的學術舞弊案件是由讀者發現而舉報,或由期刊主編發現,而展開調查,知名案例是陳震遠兄弟與蔣偉寧前部長的造假審查。昆士蘭大學在發現研究中心主任布魯斯行為有鬼的時候,就主動調查,甚至罕見地提出司法告訴。這個作為讓全球學術界對昆士蘭大學的學術品質反而信任。

學術界的魔鬼誘惑

學術界的魔鬼誘惑有二:第一是為求升等、計畫經費、學術聲譽,而從事造假或變造研究。第二是源源不絕的年輕研究生進入掌控範圍(尤其是朝夕相處的研究生與實驗室),而引發人的慾望。澳洲媒體聲稱布魯斯與可洛琳之間過從甚密(intimately involved)。日本媒體也爆料稱「笹井與小保方有不一般的曖昧關係,兩人被發現在研究室有過分親熱舉動。」

學術研究工作的唯一信仰是追求真理,在納入「人」的特質後,而衍生出人文關懷的詮釋與社會熱誠的規範性研究,這是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範疇,追求真善美。大隅良典主張:要求科學研究「有用」,形同宣判基礎科學死刑。因為「有用」這個詞正在戕害社會,基礎科學真正「有用」可能要到100年以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