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不是為了自己
文/陳怡萱(台灣教會公報記者、荒野編輯小組成員)
「簡樸生活的精義,就是強調要過和諧、融洽、有目標、有意義的生活。」在杜安.艾爾金(Duane Elgin)所著的《自求簡樸》一書開門見山表示。《自求簡樸》不只談個人應該或如何返樸歸真,更深層面的指出人類社會已嚴重失去平衡;除非佔有多數資源的少數人們覺醒並以知足分享的同理心,釋放手中過多的食物、飲水及一切生活必需品給地球上一半以上仍處於極度貧困的生命,否則面臨生態全面崩潰有如電影「明天過後」將是無可避免。
作者在整本書中一再強調的「自求簡樸」,意指人們打從心底願意過著自發自覺式的生活。並曾以社會科學家的身份設計一份回應簡樸生活的問卷,從中發現許多正採行合乎生態學生活方式的人們,原本的生活水平均在中上以上,而非是從貧苦或受歧視那類家庭中長人的人。
艾爾金指出,「簡樸」並非是「貧困」,因為「沒有人願意貧困,可是簡樸是自我尋求得來的。」書中以耶穌為例,表示耶穌身體力行的就是一種關愛他人的簡樸生活,從聖經中多處經文例「不可為自己積聚財寶在地上……」、「不要為了生活上所需的飲食……操心」即可印證。
艾爾金強調,採行合乎生態的生活方式,遠不止於物質上的節儉,更涵蓋了對原有生活的醒悟。書中指出,醒悟的含意為「我們知道自己所做的」,隨時以敏銳的心自我反省,察驗內心的聲色慾望、自我懷疑、忿怒、懶惰、恐懼等,並認知所有生命的存在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們愈生活得覺醒,就愈少受制於物質佔有。」艾爾金表示,事實上過多的物質享受並不會讓人們覺得更幸福,反而是剝奪了對珍貴資源的真正需求。若人們能夠分辨「需要」與「想要」兩者的區別,才能開始減少過多的消費,在兩個極端間找到平衡的生存法則。
艾爾金在書中最後一部分「簡樸與社會更新」中更進一步談到,個人的自求簡樸對於整個人類文明的演變有何等巨大影響。氣候不穩定、能源即將耗盡、國與國為僅存的資源爭戰不休、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面對文明崩盤或文明復甦的挑戰,艾爾金說,不能再責怪當權者沒有對策或是期待新的「英雄」出現,是時候該由每個人負起最後責任了。
書中末尾點明,唯有全球社會認知到以「愛心」做為文明基礎,人們願意向全世界的困苦敞開胸襟,對世界上任何一處的境遇充滿同情心,人類的文明才不致於走向毀滅而有復甦的盼望。「你們要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他們。」艾爾金再度提出聖經的教誨勸勉世人,在物質過度與物質欠缺、大都市與小鄉鎮、鉅大集團與小型公司等種種極端之間取得平街。
(本文轉戴自台灣教會公報2775期)
作者: Euane Elgin/著
譯者: 張至璋
出版社:立緒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61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