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墜崖山難 無重力騰空 慢慢跌入無盡的黑洞

2017/02/09 08:12
5,703次瀏覽 ・ 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墜崖山難 無重力騰空 慢慢跌入無盡的黑洞

 

※ 讓自己一次次走入山野,用感官來閱讀、來注意山林的一切,用自身能力來回應山野的呼喚,然後享受登山的自在,而責任卻相伴而至! ※

 

    從高處墜落身亡,從來就不是什麼莊嚴的死法。在歐洲的馬特洪峰往左邊一個失足,你就魂斷義大利;往右邊踏錯一步,你會命喪瑞士。山峰攀登者必須掌握大自然在攀登過程中提供的線索,否則在山上踏錯不穩的一步,其結果往往會有令人想像不到的結果甚至遺憾?日前(2017.01.30)報載,隸屬嘉義空軍基地海鷗救護隊35歲的救護士丁某,在0129日獨攀屏風山,於登完頂之後走新路線下山,疑似迷路不慎墜落約20M深斷崖身亡。平常只要有高山山難,國搜中心經常協請空軍嘉義基地海鷗救護隊協勤,派出直升機吊掛傷患,但這次被吊掛的卻是海鷗救護隊自己的弟兄,引人無限傷感。此訊息撩起百岳老查複雜的心緒:

一則,不是什麼人都可獨攀、什麼山都能獨攀?

二則,路線不熟、判圖能力不足、遇事過於慌張、心神不寧疏於攀、踏點之確認等,均是肇事主因?

三則,也許是身體出現不適、或太掉以輕心、或急急趕路,以致引發連串失誤?血淋淋的教訓不能不記取:

1. 2016.02.19.國立體育大學男學生吳某在玉山主峰下方風口處發生墜谷意外身亡。

2. 2016.04.03.大台中登山隊一支8人縱走北二段隊伍,走到無明山西峰與無明山間,當時山區有雲霧,但沒有下雨,2名隊員卻同時摔下約70M懸崖身亡,其中1名為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

3. 2016.04.16.新竹工業研究院16人的登山隊,到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錐麓古道登山,其中1名工程師疑不慎滑倒失足墜落到700M深崖谷身亡。

4. 2016.06.16.一名李姓男子與兒子去走錐麓古道,父親失足墜谷身亡。

5. 2016.12.28.新北市某登山協會某領隊帶領13人爬「黑山」闖南三段,走到可樂可樂安山時有1名隊員墜谷身亡,案子迄今未結。

 

    2016年6月有人在「Explore the BBC網站」上撰文指出,截至2015年10月,喪命於聖母峰的原因,其中以雪崩29%最多,其次是墜落崖谷23%;而在我國內政部消防署的93年度委託報告裡,將國內山難類型區分為10類:1.迷途,2.高山病,3.墜崖,4.急病,5.環境急症,6.溺水或沖走,7.氣候惡劣,8.遲歸,9.失蹤,10.落石,11.不明。在報告中,迷途佔了全部山難事件34%,墜崖事件則佔了32%,二者合計佔了山難事件總數的66%。若問為什麼會墜崖?答案其實很簡單,不外乎,走路不注意、路況有安全顧慮卻執意冒險、突然發病致身體失去平衡(控制)、其他(此項必加,以求周延)!

1. 走路不注意:縱走過程對美麗景色太入神,或邊走邊照相,或邊走邊高談闊論到忘我,或將山下煩惱事帶到山上卻一直陷在其中而分神,未能注意手攀點或腳踩點(岩石、枯樹枝或樹幹)之穩固度。凡此,除了靠個人注意外,其他夥伴也要相互提醒,減少無謂的困擾發生。

2. 路況有安全顧慮卻執意冒險:山區路況時有變化乃正常之事,天災地變時刻在進行中,若無法研判出前方路徑危險性有多高而貿然通過,或前人留下之確保繩索已不堪用而將全身重量依託在該繩上,或路面結冰而攜行裝備又不足卻執意前進等。凡此,或每人對「危險度」的感知、感受能力不同,能力強者要協助其通過困難地形,畢竟一個隊伍在山上就是一個共同體,必須有患難與共的認識與承擔,才能完成一次愉快而完美的山域之旅。另,個人能力不足時,切忌獨攀!

3. 突然發病致身體失去平衡(控制):深入山區之後,在敏感地形處若突發致命的身體狀況,真的只剩下「運氣」這個選項,有些山友潛藏著「隱疾」而不自知,上了高山後各種狀況變化大且快,突增身體適應環境之壓力或負擔,發病率是比平地也來得快、來得大,預防之道,也只有平時多鍛鍊,適時的做健康檢查,發現有不宜登山的疾病時,絕對不能逞強或勉強。「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就是這個道理。

 

    高山失足,大海翻舟。艾略特(T.S. Eliot)經常被引用的一段詩句是:「我們一切的探索將結束於抵達原點,我們將首次認識這個地方。」前台新金總經理林克孝的父親林文仁在林克孝登宜蘭南澳束穗山墜崖山難後說:「雖然克孝來不及送他父母,也沒能來得及看自己的子女長大成人,可是克孝,你的身影永遠在我們心中,我也要感謝你給了爸爸、媽媽52年又3個月的幸福與快樂。」聽了之後令人動容!愛山成痴的林克孝登山資歷超過30年,連婚禮都是在高山上舉行,2011.08.10.他與友人攀登束穂山時,在懸崖邊抓住樹枝,不料該樹枝突然斷裂,致林某摔落100多M深的山谷中身亡。為此,百岳老查還在自由時報的論壇中寫了篇「孝總,魂何須歸來!」追念文,當中曾提到:「孝總,我們雖未曾同遊山林,但你響亮的名號我們早有所聞,我傳誦你的大膽、堅忍和勇氣,期盼有天能共同為岳界盡點棉薄之力,只是,現在空留遺憾!」重提往事旨在提醒所有愛好登山朋友們,登山跟其他的活動一樣是有風險的,但墜崖這乙節屬於能避免、可避免的範圍,關鍵就在於你對山的修行與悟道!

                                           ~ 百岳老查  2017.02.09.

 

附 記:本照片為2016.06.17錐麓古道登山客墜崖亡之吊掛情形,引自中時電子報。報導指出,來自台北的李姓父子16日攀登錐麓古道,66歲李父為讓路給對面登山客,不慎失足墜崖300M,親眼目睹父親墜崖的兒子傷心欲絕,向警方表示,意外發生瞬間想救都來不及,只聽見父親尖叫聲在山谷迴盪,17日上午出動空勤直升機完成遺體吊掛作業。「想念的心 埋葬我在深夜的脆弱/ 無盡的蒼穹 滿天的星座/ 你的光亮 一閃而過/ 只想要記住這永恆的瞬間/ 像流星的墜落 燦爛奪去了輪廓/ 這剎那過後 世界只是 回憶的沙漏/ 像流星的墜落 絢麗地點亮了整個星空/ 像你故事在 我生命留下 不褪色的傷口。」這是一首叫「回憶的沙漏」情歌的片段(作詞:庭竹),用來「捕捉」登山墜崖者那瞬間情境,似乎也若相符節?

Chen Mark2017.02.09.留言說: 您寫得通常內容很多,亦有修辭引言,但重點常不知為何,常是寫到哪,聊到哪,和主題有稍偏離,讀來總有唐突之感。看了您很多篇文章似乎都是如此,另外可略作分段,讀來較為清晰、愉快。如有冒犯之處,尚祈見諒,純粹文章討論,希勿見怪。

 

百岳老查 回應1:

蘇東坡在他的文章中說:「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一定形式、形態),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百岳老查接觸到山林之後,深受其行雲流水所震撼,也將之感受引發為文,雲飄到那、水流到那就算那,旁徵博引,滔滔不竭,不想有太多的造作與扭捏,也就是自由自在的說出對山、對登山情境的真實且直接感受,隨意揮灑,左右逢源,行文不拘,一任自然,完全不受文理等種種形式的束縛與制約!

《周易》:「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也。」百岳老查才疏學淺,畫虎不成,引致山友同好們的切磋,感激不盡,自當反求諸己,更加勤學。孔子在教學時對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老師舉出一個方面,學生們應該要能靈活的聯想到其他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這是孔式教學法,或許也可以是一種文章的表達方式?《論語》也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百岳老查登山感悟,聯類不窮,或天馬行空是可能的,也可能是無法避免的,特此說明(絕無「辯解」之意)!  百岳老查 2017.02.09.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