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投穀倉https://youtu.be/ZUgalTaxxfY
北台灣僅存最完整的糧倉建築
在北投大同街一段153號,建立北投穀倉於日據時期昭和13年(西元1938年)。由於蓬萊米之父 磯永吉,任內指導末永仁;其後末永仁於1924年為了克服稻熱病進行了「龜治」與「神力」的雜交,1929年選出「臺中65號」,開啟了臺灣蓬萊米的新時代。
1928年3月8日,「臺北州七星郡,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及其倉庫」落成。在竹子湖農業組合與經營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以謀求耕作原種田農民的作業方便及日本利益為主要經營目標。日本政府施行農業倉庫 法,台灣因水利設施改良而稻米生產量大增,北投及關渡平原的稻米生產量很多,主要任務是運送稻米回日本。北投穀倉為典型的近代產業建築,它見證了關渡平原農業發展,為北台灣僅存最完整的糧倉建築。北投穀倉平面配置呈曲尺形,包含辦公室、碾米機房及長條形的穀倉。穀倉的屋頂凸出通氣小屋頂,俗稱為「太子樓」。穀倉共分隔為12間,隔牆以磚砌成,內牆面樑帶上設有可作為倉內通風的開口部,牆體由紅磚所構築,約於四十公分 的間距外釘木條,並以築網鋪蓋牆面避免稻穀直接接觸磚牆的濕氣。值得重視的是碾米機設備仍為質地優良檜木所造,目前仍保存良好,為全台所罕見之實例。
抗戰勝利後,北投穀倉成立農會,繼續為農 民服務。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