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該如何看待紀錄片!
文˙夏聖禮
紀實與紀錄
上課大綱
一、紀錄與紀實
紀錄為真實性的發展;紀實為寫實性的安排。紀錄講究作者個人的企圖與觀點;紀實則會以團隊的企劃與製作意志為導向,講求目的性的演出。
二、影像紀錄的創作思維
當下選擇關心的人事物進行作者所欲呈現的內容素材,如何呈現與再現此一互為關心與期待的發展軸線,顯露出真誠而非刻意的安排,當為影像紀錄時重要的思考。
三、紀錄與非紀錄
一個經過思考與推敲的拍攝大綱就與一個經過細心安排的劇本,足以分判出紀錄與非紀錄的片型與製作方法。紀錄片不太會考量情節與角色扮演,也非以結構性的情境進行演出,它將會以紀錄者與被紀錄者的互為信賴與支持的過程裡完成創作。
四、社區影像紀錄的精神
尋求社區共同關心的人事物之間所發生的故事或問題,透過彼此同異的互動過程發展而成。紀錄非解決問題的萬靈丹,也非一個故事的結局,但取之於社區也需回到社區,意即社區的人關心他們所熟悉的人事物,由放映的行動裡獲得紀錄的價值與意義。
延伸閱讀:該如何看待紀錄片!(取材於〈街頭報〉電子報第20期摘要)
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s/c/h/chdvp/index.htm
1.紀錄片就音像創作藝術來看其發展歷程,多虧攝錄機的方便與使用普遍,以錄影帶處理的時代已然逐漸取代電影的膠卷,人手一機就可包辦所有製作上的必需。再則,近十年來地方文化紀錄片的蓬勃發展,實因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服務與貢獻,整理保存不少地方文化與歷史的資料,而音像工作者與文史工作者的兩相結合與支援,展現出來的音像紀錄作品,其質與量顯然在非主流媒體或傳播管道中已然成為深具特色與傳達訊息與觀點的媒介,社會需求環境與多方重視的體系已然成熟,而漸形成發展之趨勢時,人們可以使用方便且簡單的機器來紀錄身邊或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年代到了,大家一起來拍紀錄片,誠然是件極為美好且快樂的事ㄚ。
2.要拍紀錄片不是說你非得在文化上或文史上打轉,記得新聞局所辦的金穗獎中對所謂紀錄影帶作品須傳達有思想的東西來,可見紀錄片題材與類型的多樣與多元性,為何要框住自己的創作題材?在早期的「怎樣製作紀錄片」(1959年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印行,翟國謹譯)一書中,作者保羅‧羅泰就對紀錄片提出如此論點:以真實為基礎;表現出社會分析的觀點;如果沒有感情的話,是沒有考慮的價值;紀錄片的人物,必須由現今社會中的人們自己來扮演,由這些人發出他們自己的聲音;應使用大家所能共同欣賞的藝術方式,來表現大家的問題給大家看,需要提出更深刻,更有智慧的見解,做為現在社會中若干問題的指針;也許並不需要提出某一事件的結論.....。
3.在「製作紀錄片」(1998年遠流出版,王亞維譯)一書中,作者Michael Rabiger在序論中,標題為「我們為何與此有關」的內文中有段話是這樣寫的:目前,拍攝紀錄片已經使得普遍百姓不但可以公開為自己的意見據理力爭,也可以為自己的思想、環境及視野留下高度深思後的紀錄,我總會想未來的歷史學家將發現紀錄片對於紀錄人類的重要性,不下於史家的編年記載與古老日記。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