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糶動之間》4-4集
《糶動之間》4-4集
2016年夏天,尼伯特、馬勒卡、莫蘭蒂、梅姬,連續四個颱風夾帶大雨,在台灣將菜價吹向了高峰,最明顯的高麗菜每顆居然突破100元,引發民眾抱怨連連。但菜價的高漲真的有如民眾所想,都是菜蟲炒出來的嗎?
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四年級的郭家維和謝昀珊,以花蓮蔬果運銷合作社的「糶手」為題,拍攝片長約40分鐘的紀錄片《糶動之間》,片中透過蔬菜的交易,呈現農民、承銷人、糶手、消費者四者之間的關係,點出人工拍賣在花蓮農業的重要性。
在全台的果菜市場,只剩花蓮保留了糶手這項人工拍賣,它在花蓮有30多年的歷史,參考全台蔬菜拍賣行情,全程使用閩南語喊價,過程迅速而俐落,往往不到十秒鐘就能完成一筆買賣。在拍賣場上每分每秒都是金錢的交易,真正上台前要瞭解四季的蔬果、節氣的變化、蔬菜的品級、市場的行情、消費者的心理等等,也因為如此,糶手的培訓十分不易,真正能上台喊菜的只剩下五人,糶手們也彼此開玩笑地說自己是「國寶」!
而糶手對於農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存在,花蔬總務課課長蕭能華說:「西螺市場採議價的交易方式,如果價格好,凌晨四點到果菜市場可能七點,農民就能把蔬菜全部賣掉,但如果滯銷的時候,他可以凌晨四點到晚上七八點,都沒人要跟你買,沒人可以從中幫他們做一個引介;而我們合作社,農民早上來下完菜就可以交給拍賣員,98%都可以賣出去,沒賣出去的還能引介承銷商做第二次拍賣。」。
糶手願意站在農民的立場,為農民喊到好價錢,新城的農民蔡雲和在今年的颱風中損失慘重,他說:「颱風的話大家都沒有菜,難怪你的菜價很高,就是沒有菜啊!你要叫我們拿菜,你一顆1000塊我還是沒有菜,所以說有一些記者真的很不公,因為你要了解市面上的菜量有沒有到那邊,像現在菜量有到那邊你看,下來了」、「拍賣員當然重要啊!他盡量把農民的菜喊比較高價」。了解市場的運作,其實是「以量制價」,是有很多因素造成菜價的漲幅,而不是都將問題歸咎於菜蟲。
《糶動之間》它不只是一個畢業製作,而是能夠讓自己更了解社會的脈動、更貼近生活、省思生活的機會,經歷近半年的拍攝時間,實地走訪市場、農田去傾聽各界的聲音,培養用多方角度剖析事情的能力。
但是糶手有真正幫助到農民嗎?
製作/ 報導:郭家維、謝昀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