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認大陸學歷 大學生各擁見解
【記者曾志媜/台北-嘉義報導】
教育部於本月四日提出採認大陸學歷制度,台灣大學生大多樂見這項政策的實施。部分大學生認為,學生可藉此機會,培養就業競爭力、拓展國際視野,以及提升台灣的能見度。但是,即使認同此制度,並不代表有意願前往大陸就學,大學生仍會因歐美菁英主義、大陸的風俗民情等因素,考慮是否西進大陸求學。
根據中正E報記者所作的296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贊同採認大陸學歷的比例稍高,約占五成三。不過,即使贊同此政策的學生屬於多數,但會因此前往大陸就學的學生,卻只占樣本數的三成。歸究其原因,大學生通常會被三個特定因素影響,進而降低前往大陸求學的意願。第一,大陸的社會風氣與治安;第二,生活環境與習慣方面的差異;除了前兩項較容易觀察的外在因素,第三個因素,便是根深柢固的洋墨水、名校迷思。
「如果今天我說我是留美的,或我說我是留中的,你覺得哪個好?」行銷所碩二施丞泰說。一般人都會有名校、菁英主義的心態,認為只要喝過洋墨水,就如同站在金字塔頂端。其實美國不只有辦學優良的大學,也有素質參差不齊的大學,其學生只要在期末交個報告就能畢業離校。有鑑於此,心理三梁若斯認為,若真要以「學校聲望」來當作評比的項目,大陸當地可能設有比美國更為優質的學校,那麼台灣為何只承認美國學歷?此外,台灣學生普遍對於國際情勢較不熟悉;反觀大陸學生,因十分關注國際化議題,進而造就出可觀的競爭力。「有競爭才有進步,不然台灣學生都被保護得太好了。」施承泰表示。大陸約有13億人口,每年能夠擠進大學窄門的學生卻只有幾百萬人;相較於台灣供過於求的教學資源,學生只要考18分就有大學可念,兩方求學環境的差異顯而易見。因此,台灣學生應提升自我競爭意識,培養出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以面對開放大陸學歷限制的到來。
對學生而言,開放大陸學歷限制,須搭配完善的配套措施,否則政策只是形同空殼。
記者曾志媜/攝影
過去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主要攻讀項目為中醫藥、傳統文史哲學與體育等大陸強項專業科目。不過,隨著兩岸經貿往來逐漸熱絡,相關的法律爭議也逐漸浮上檯面,而這項轉機也讓不少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相繼前往大陸進修,但是某些特定產業依然是台灣的強項。電機三蔡皓丞說:「就拿台灣的晶圓產業來說好了,大陸的晶圓技術還是從台灣移植過去的,所以大陸沒有特別能吸引我前往留學的特點。」此外,目前採認大陸學歷體制尚未穩固,而台灣學生對於大陸的大學、研究所等相關資訊,也還沒有足夠的了解。( 赴大陸就學 行前準備不可少)蔡皓丞表示,體制的穩定與否很重要,政府將來若制定出完善的配套措施,他才可能有前往大陸留學的意願。
開放大陸學歷,不等於照單全收,目前台灣承認的他國學歷皆是「有限度」的認可,而非通盤接收,他國如此,將來大陸亦然;再者,政府應先處理政策相關配套措施,以保障台灣學生的教育及工作權利。更重要的是,台灣大學生盼望,未來政府開放學歷的指標,應設定於大學的學術水準及資源,而不是被政治鬥爭及政治意識所左右。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