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人在茶在山在 山不枯種出友善環境好茶

2017/01/15 20:00
3,847次瀏覽 ・ 7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唐芝妍、林慧雯/台北市報導】今年被金馬獎第五十三屆選為伴手禮的老手路包種茶茶包,泡出的茶帶有些微花果香,是「山不枯」所開發的招牌品項之一。二O一二年,一群在台大城鄉所實習課程相遇的六、七年級生,以「城鄉規劃的角度」深入坪林,卻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逐漸投身茶產業,發現以友善土地的傳統生產方式,不僅能製出更好喝的茶,更能讓茶產業永續健康發展,於是創立「山不枯」茶葉品牌,實現茶農、消費者、土地三者間的良性循環。

照片

山不枯團隊其中三位成員:(左起)楊佳軒、莊宇雋、蕭定雄。  攝影/林慧雯

城鄉所實習課為起點 創品牌守護茶與土地

山不枯五位創業團隊成員,蕭定雄、楊佳軒、郭名揚、楊賾駿、李佳璇都畢業於台大城鄉所,當年由於各自興趣在於農學生態、傳統產業、聚落文化等等,透過教授張聖琳帶領的實習課程、以及所上學長在坪林推動多元就業方案,組成團隊進入坪林。他們本來以發展觀光景點,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為目標,卻在深入過程中發現居民極為仰賴茶產業,要提升生活品質及經濟狀況,必須從茶產業著手。

團隊中,蕭定雄首先參與課程搭配的跨境實習,花了四個月,前往日本豐岡觀摩,學習當地的「東方白鸛米」如何透過推動環境友善農法,成功復育俗稱「送子鳥」的特色鳥類─東方白鸛。將概念帶回台灣後,團隊成員從環境友善的角度出發,想讓地處丘陵的茶鄉成為自然與人之間的交界帶,便向日本白鸛米借鏡,成立育成品牌,推廣無藥、無化肥的茶葉種植方式,並向茶農收茶販售。

照片

山不枯新夥伴青農莊宇雋泡製老手路包種茶茶湯。        攝影/林慧雯

為環境也為失傳好茶 找回傳統製茶法

然而,楊佳軒說,越深入理解便發現,茶產業要永續發展,光是無藥、無化肥還不夠,從茶園生產管理、茶葉採摘方式、到後期的製作過程,都會影響到茶樹能否永續生長。許多茶農為了經濟效益,選擇茶葉尚未成熟時採收,卻會使茶樹壽命縮短。二O一五年,帶著想要協助整個茶產業轉變為永續生態的心情,五人以坪林為基地,自行創立「山不枯」茶葉品牌。

除了在向當地茶農收茶時,秉持原本就堅持的無藥、無化肥、減藥栽培,山不枯更強調傳統製茶。

照片

莊宇雋巡視山不枯自有茶園的茶葉狀況。            攝影/林慧雯

近半年來,隨著擁有製茶、種茶實務經驗的新夥伴─莊宇雋及陳世仁的加入,山不枯一步一步開始發展自己的茶園及茶廠,並師承台灣著名的茶葉專家陳煥堂的傳統製茶法,強調日曬,透過時間的掌握能讓茶葉產生更多層次的香味,但由於耗時耗力,這樣的傳統堅持已經逐漸被烘乾機所取代。莊宇雋提及:「坪林雨多,加上翡翠水庫開發,法規限制廠房大小,人力也不夠,製作包種、烏龍等部分發酵茶時,逐漸演變為現在以機器熱風萎凋取代自然日光萎凋的方式,發酵度較低,口味也接近綠茶。」日光萎凋被捨棄,茶葉無法經歷陽光不同波長引起的化學變化,就失去傳統茶湯具花果香的風味。

透過傳統製茶方式,強調午時採摘、成熟採摘、日光萎凋,順應自然,不僅可以讓茶樹壽命延長,更可以讓茶的口味更好。蕭定雄說:「反而以前沒有農藥化肥、讓茶樹長得更好,香氣才出來。環境和人之間的平衡,其實前人就做到了,所以我們強調傳統手路的精神。」

與金馬合作開發茶包 吸引年輕大眾喝茶

照片

與金馬影展五十三屆合作的老手路包種茶茶包。         山不枯提供

提到創業至今的困難,楊佳軒說:「對現在不論年長或年輕的台灣人而言,手搖茶、瓶裝茶也許並不陌生,但是泡茶對年輕人而言卻不熟悉。」目前,山不枯的應對方式,選擇從產品下手。與金馬獎合作的茶包,就是第一個嘗試推出的茶包產品,對一般人而言比較容易使用。

收購願意與山不枯合作傳統製法的現有茶農所產茶葉,及山不枯茶園和茶廠所製自有特色茶,都可以在山不枯官網上購買。此外,山不枯和里山咖啡館、宜蘭開始:器皿烘焙室等通路合作,讓大家在店裡就喝到泡好的茶湯。

慢慢推廣讓茶產業永續的作法,山不枯團隊希望最終讓所有消費者瞭解,透過喝山不枯的好茶,除了享受茶香,更能讓「人在、茶在、樹在、山在」;山不枯,人與環境便能和平共存。

 

延伸閱讀

0air即時空氣品質地圖 帶領群眾守護空氣

解決產學代溝 思巢開創學習新選擇

替動物平權 Vnicorn穿出純素潮流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