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2系列報導之十一】夾縫中的台灣,別再猶疑不定
這份虛無縹緲的「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草案。不禁令人懷疑,難不成台灣以為川普當選後,就可不用理會、或晚幾年再跟上《巴黎協定》的全球減碳浪潮了嗎?
圖:因應氣候變遷,台灣的立法速度及政府應變效率有待提升。(攝影:詹詒絜) |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大半個月來,傳媒焦點幾乎都環繞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總統大選,甚少關注剛在摩洛哥結束的第22屆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2),有相關報導也多針對台灣是否被中國打壓而無法與會,或官員投書國際媒體的不平之言。
夾在《巴黎協定》與「川普效應」兩股風暴中,一度態度堅決的台灣,最近又陷入猶豫不定。
全球減碳賽:中國往前、台灣仍落後
老實說,台灣沒有遲疑的本錢。
看最近公布的幾份評比,資誠 PwC 發表的「2016低碳經濟指數報告」,去年全球「碳密集度」(carbon intensity,每單位 GDP 之碳排放量)下降2.8%是近15年來最佳,高於以往平均值(1.3%)約兩倍。雖然出現難得進步,但 往後全球碳密集度須每年大幅下降6.5%,才可能達成《巴黎協定》要求的長期目標,有賴各國政府展現企圖心、加速氣候投資、並提出更積極的行動方案。
特別的是,以往被視為極端氣候元兇的中國大陸,首次成為 G20(全球20大經濟體)的減碳標竿。PwC 分析,中國去年碳密集度驟降6.4%的原因,來自減少煤炭需求、太陽能發電量暴增70%、及整體經濟結構改變,判斷跟政府急於回應老百姓要求整治霧霾的呼聲有關。
圖:中國去年超過6%的脫碳率,表現高居G20之首。(資料來源:PwC) |
圖:台灣雖小,人均排碳量卻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資料來源:環保署) |
氣候立法緩慢,行動綱領草案惹議
除檢視能源轉型,CCPI也將氣候政策與立法列為重要指標。這方面,台灣最近動作又慢了下來。
好不容易去年催生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但一年多來,台灣歷經政權轉移及人事動盪,實質進展不多。
而11月9日公告的「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草案,雖然短短六頁洋洋灑灑羅列了十大基本原則、八大政策領域、六大推動部門,預計彙整各界意見及會商相關部會後,12月由行政院核定。然而,草案公開後立即引來批評。
11月16日的公聽會上,不少環團批評草案了無新意、如同「雞肋」,欠缺實質推動辦法,唯一確定的就是基本原則第四點:「依據非核家園目標,不以新增『核能發電』作為因應氣候變遷措施。」明白把核電排除在未來減碳手段。除此,其他內容多為模糊字句。一位不具名專家調侃:「這份草案是預知川普當選之下寫出來的嗎?完全沒肉,也沒積極性!」
不只環團,當天與會的台電代表也質疑,國發會已在2012年提出「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假使未來兩者並存、卻產生衝突,民間該如何遵循?又該由哪個單位協調? 如同《巴黎協定》,溫管法正式啟動前的準備工作多如牛毛,至今,環保署只完成277個事業排放源的盤查及排放登錄,爾後的查驗動作及抵換制度,還得訂定6項子法、1項公告、及3項行政規則,才能制訂不同事業的排放基準及源效能標準,提供足夠減量誘因。
政府機關間的橫向協調與任務分工更是大工程,目前環保署彙整相關部會意見後列出近200項工作項目,不過,如何分配各部會的義務和額度?誰多誰少?三不管地帶怎麼管?都有得談(或吵)。比方,建築物的能源效率和減碳標準,歸營建署、還是能源局管?當雙方僵持不下時,由誰主持公道?
圖:氣候行動亟需跨部門協調,這方面卻是台灣政府弱項。(資料來源:環保署)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