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是一帖抗病、復健的良方 努力揮灑你的人生
登山是一帖抗病、復健的良方 努力揮灑你的人生
※ 不曾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生命處處是挑戰,但不該被那些可預防且可控制的事件或病魔擊倒。※
生命時時在變化中,即時時在創造中。昨(24)日自由時報刊載一則某位曾罹患乳癌女山友爬百岳新聞,該山友在2013年,醫生宣布她患了乳癌一期,歷經6次化療、開刀,以及45次放射性治療,直到所有的療程結束,恢復至痊癒。他將這段先生為了幫她控制癌細胞,短短1年多時間,帶著她攀登了20座百岳山林活動的心路路程分享出來,獲得1萬1千多個網友按讚。
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在FB看到這則貼文,百岳老查留言說:「感動,佩服!走出來了,走上去了!用你的心,用你的毅力,用你的節奏,走你的路、走你的山,一步一腳印,一步一蓮花,山色無非清淨身!除了聽醫囑外,剩下的全都掌握在你手中,慶幸你有個美滿的家庭,陪你走過這漫漫復健路,借得山川秀,添來氣象新。量力而為,隨身攜帶帳篷,累了就紮營休息,輕鬆自在,山行真不虛。祝福你,勇者!」這說明了愛情力量有多大、正向支持的力道對復健有多意義、病患的心情放得開與走得出來之能量有多強、漸進的接觸山林等大自然環境對身體健康有多幫助!運動是最好的的治療與預防,絕非虛言。養生在動,養心在靜,而登山活動則動靜皆宜、動靜兼顧。
人類對自己的認識是如此貧乏,故容易在尋找自己的過程當中迷失自己。已退休的國內心臟內科權威李源德認為爬山可強身、活絡筋骨、訓練心肺體能,他說:「選擇登山做一生的運動,是因為登山可以訓練毅力、鍛鍊體力。登山時會喘氣,可以訓練肺臟的功能,因為肺會隨年齡增長而老化、纖維化,登山爬坡時,因為需要更多氧氣,所以會喘氣,這樣的喘氣剛好可以用到平常沒有好好利用的肺部功能,增加肺活量與肺部再生功能,減緩老化與纖維化。」他進而提醒登山的朋友說,爬山運動可讓人健康,但也得注意,日常的飲食控制、生活作息仍要正常規律,千萬不要一下山,就因為有運動而大吃大喝或喝酒,這樣只會抵消爬山帶來的好處。保持長久的運動習慣、維持正常健康的日常飲食作息,兩者不可偏廢,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2007/05/20 聯合報)
人生是經過一些澀味後,才能真正體會出「甜」,而這個「甜」,它不是單純的甜味,而是人生經歷諸多複雜變化的發酵總結。馬偕紀念醫院院長楊育正他從治療癌症的醫師變成抗癌病人時,才讓他體會到「所有的眼淚和吼聲都是人生的故事」,他還在一篇專訪中提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曾經說過:「當人跟自己的死亡遭遇時,真實的屬於自己的自我才會顯露出來。」因為癌症讓楊育正活了兩次,所以他很喜歡的一首「Only Live Twice 你只能活兩次」的歌曲,其歌詞是這樣寫的:「You Only Live Twice or so it seems,你只能活兩次,或至少看似如此
One life for yourself and one for your dreams,一次為自己而活,一次則為了夢想
You drift through the years and life seems tame,這些年你飄盪而活,生活平靜無波
Till one dream appears and love is its name.直至以愛為名的夢想來到眼前。」
好多年前當過新聞主播及「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副理事長的馬雨沛(罹患乳癌),她曾經提出一個「健康存摺」的觀念,頗值得山友們參考:「健康是可以用累積的,現代人平常在健康上,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平時要有健康存款(如運動和健康飲食)。當處於壓力狀態下,如果存款簿內空無一物,當然會透支,免疫力全被擊垮。如果存款簿內有足夠的健康積蓄,就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壓力和疾病。」而走向大自然、走入山林是快速蓄積健康存摺的「致富」路徑,健康是基本人權,你千萬不要糟蹋屬於你自己的人權!
百岳老查一直推薦爬山(不管大山或小山)有多好?絕不是「老王賣瓜」之見!因為或入淺山,都可感受到在風景幽美的山間,寺院孤立,山門前的那些蒼松,擎天拔翠,圜宇清爽,殿堂整肅森然,梵音裊繞,是人間另一天地;或者也可結伴進入深山,去考驗激發你的體力、耐力與毅力和爬到最高處時心胸中完全消納、抒發的壓力。有人說,不管是入淺山或進深山,一種是洗滌,一種是揚脫;洗滌是一壺茶,揚脫是一瓶酒;走淺山的人清健,登崇山的人雄邁。山友們你何不把這些洗滌與揚脫的好、的美轉知給周遭朋友,大家結伴遠離城囂市儈,輕鬆自在地走向山林,相信你們入寶山絕不會無所獲而歸!
~ 百岳老查 2016.11.25.
附 記:本照片引自2016.11.24.自由時報。該罹患乳癌女山友與其先生在嘉明湖的「牽情」。這畫面讓百岳老查想起一首《牽阮的手》的歌曲,其詞這樣寫的(詞、曲:徐錦凱):「
牽阮的手 跟你腳步
牽你的手 走咱的路
牽你的手 不驚艱苦
雖然路途有風有雨
我也甘願受盡苦楚
希望甲你白頭偕老
牽阮的手 走咱的路」!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