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競環境待改善 選手盼破成見
【記者葉冠吟 洪婉恬台北報導】絢麗的閃爍光線,搭配激烈的對戰畫面,亞洲十隊大學菁英的電競比賽,就此開打。台灣電競人口約兩百萬人,但大眾對電競的社會觀感,仍停留在妨礙課業的刻板印象。國立台灣大學選手施楷文表示:「大家心裡有些成見 ,對他們來說就是打電動。」
國外研究顯示,電競能促進運動神經發展與提高玩家的專注度。全球產值更高達4.6億美元,市場極具潛力,台灣卻未把電競列為正式運動項目。國立台灣大學選手周少鼎說:「就像籃球有籃球校際盃 ,電動有個電動校際盃很正常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選手周奕傑認為,至少要先把電競證明成一個運動,「因為電競是全球的主流,電競的產值在很多國都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有多所大學,提供學位與電競獎學金;而中國在今年九月也將電競納入高教體系。韓國則早在2000年便開始投入,只要選手得獎,便能保送相關科系甚至折抵兵役,發展最為成熟。
但反觀台灣,卻僅有少數大學開設,電競產業相關課程,政府配套措施更是少之又少。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工程學系主任詹勳鴻表示,台灣政府並沒有窗口負責電競,體育署、經濟部、科技部和文化部都互相推卸責任。他強調:「政府如果沒有辦法去全力支持這塊 ,那至少要正名化。」
另外,多數家長仍視電競為玩樂性質,擔心孩子會過度沈迷,更不把電競選手當作一種職業。因此家人的認同,對選手來說是最大的支持。詹勳鴻說:「全國的家長或官員都能了解我們的一個用心, 就會了解電競不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台大選手家長徐薇也肯定電競是未來的產業,「你已經沒有辦法阻擋這個趨勢了。」她表示應該要以透明、公開的方式慎重的發展電競,不要讓孩子認為打網咖就是壞事。
在台灣, 電競仍與賭博、電玩歸為同類產業。若政府能正視這波潮流,提供選手更友善的環境與資源,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