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拆除代替建造 東海湖復原綠色生態

2009/05/06 14:16
3,724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死水也能變為生態池!四月廿五日東海大學舉辦東海湖拆牆鋪沙活動,還原自然地貌。東海湖地景藝術改造計畫實施三年來,不但使國寶翠鳥及貢德氏赤蛙再度出現東海湖畔,也獲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介入空間計畫」補助新台幣五百萬元,並入選第二屆公共藝術獎。

【記者蔣約瑟台中報導】死水也能變為生態池!四月廿五日東海大學舉辦東海湖拆牆鋪沙活動,還原自然地貌。東海湖地景藝術改造計畫實施三年來,不但使國寶翠鳥及貢德氏赤蛙再度出現東海湖畔,也獲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介入空間計畫」補助新台幣五百萬元,並入選第二屆公共藝術獎。

 「東海湖改造不僅是公共藝術,更是生態教育。」改造計畫主持人、東海建築系教授彭康健表示,建築是破壞環境的原兇,以拆除代替建造,做為對生態環境的反省,並配合相關課程讓學生動手參與,達到生態教育的目標。

 東海湖原為水泥磚牆人工湖,由於水質不佳加上矮牆攔阻,過去東海湖鮮少有兩棲動物上岸,也無水鳥棲息,宛如一灘死水。民國九十五年文建會補助東海實施「校園放牧」公共藝術計畫,拆除沿岸圍牆與人工設施,但因經費不足,僅完成三分之一工程。

 然而,少了圍牆與部分水泥地後,東海湖不但散熱快、易排水,更使兩棲動物能上岸休息,水鳥常棲於此,消失廿年的國寶翠鳥及貢德氏赤蛙也再度出現。東海建築系學生李舲表示,東海湖和過去比起來,生物變得較多,且動物活動範圍也變大。家住台中的政治大學統計系教授丁兆平表示,東海湖環境改善,讓夜晚「蟲鳴如雷」。

 四月廿五日的活動中,彭康健親自帶領二百餘名師生民眾,或持鐵鎚拆牆,或執竹簍接力填沙,以人力方式,動手恢復自然地貌。民眾王世傑特別帶了三個小孩前來共襄盛舉,他表示,以前常帶小孩來東海湖玩,但放眼望去都是水泥地,隔絕了湖畔的樹林與湖水,他一聽到有生態復原計畫就趕緊帶小朋友來,「讓他們為生態做見證」。

 彭康健表示,往後東海湖除繼續原有計劃鋪沙植草外,更規劃了沿岸木製棧道、生態淨水池,拆除後的水泥建物廢材也將打碎回收,製成藝術裝置。

 為推廣台灣生活美學,塑造藝術化的公共空間,文建會於民國九十七年推動「藝術介入空間計畫」,除東海湖地景藝術外,東華大學原住民藝術聚落計畫「巴克力藍」,也是極少數獲得全額五百萬元資助的計畫。

 「巴克力藍」意指花蓮縣豐濱鄉的一段近岸水域,每個阿美族的男人都要經歷這個海域的試煉。由於部落中有許多從事漂流木藝術創作者,此計畫欲將花蓮豐濱石梯坪海岸變為藝術聚落,除利用部落現有工作室外,並將搭蓋「達魯岸」〈意近田中工寮〉,以簡易、自然的建築,作為藝術家進駐與展覽的場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