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讓陽光 為頤養增色

2016/08/30 13:14
1,685次瀏覽 ・ 1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在建築使用上,熟齡長者已快速成為建築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建築究竟應該要怎麼設計,才最適合長者們居住;其中又能否透過新能源的導入,讓使用建築的長輩,既節能且仍在其中過著健康舒適的生活?"

圖:雙連安養中心是台灣少數在作長者空間使用研究的單位

文/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載於綠雜誌42期)

    「2017台達盃國際太陽能建築競賽」已起跑,徵圖競賽主題是「陽光.頤養」,主要是針對熟齡社會的來臨,透過優化的建築設計,整合主、被動再生能源規劃,為長者創造安全、健康、舒適、便利、綠色的居住環境。競賽正向全球大專院校及設計單位徵圖,截止日在明年三月一日。

    不過,光是以上這幾句文案,恐怕表達不了我在參與這樣的專案時,心中對少子化海嘯的恐懼。不論是老年社會、銀齡社會、熟齡社會,哪一個名詞,都代表著我接下來的人生,必然會面對的外在環境。

    在我唸大學的第一年,台灣大約是十個年輕人,要養一個老年人,建築的使用者多半還是年輕人。到今天,扶養老年人的年輕人,人口統計上只剩六個;若到我女兒滿十八歲那年,每位長者將只剩下兩個年輕人養,自己的退休生活得自己救。

    因此,在建築使用上,熟齡長者已快速成為建築的主要使用者之一;若是再把留在家裏的時間併入計算,不用到未來,現在老年人就已經是一般家用建築空間主要服務的對象。

    一棟建築究竟應該要怎麼設計,才最適合長者們居住;其中又能否透過新能源的導入,讓使用建築的長輩,既節能且仍在其中過著健康舒適的生活?

    位在新北市淺水灣附近的「雙連安養中心」,是台灣很早就在為熟齡社會作準備的機構,名聲響亮到一年接待的見學團體,就超過有三百團之多。中心所下設的老人照顧研究單位,針對不論是在機構內外、社區到居家等,究竟長者們平時是如何在建築空間裏作移動與使用,分析後加以改進。

    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指出,類似像強化沙發硬度、電梯增加開窗、導入自然照明與通風等,都是實際觀察長者的使用情形,由中心自行開發與導入。他說,現行的通用設計,雖是希望為行動不便者開發,實際上對各年齡的長者而言,不見得一體適用,仍需要作更多改進,才能讓長者們有家的感覺。

    而在能源的使用者,雙連安養中心原先的設計,就已導入大量的自然採光,亮度不足的部份,現以T5節能燈管補齊。中心的空調除養護照顧部份採中央空調外,多數區域採變頻分離式空調,「但很多人還是喜歡自然通風,在房間選擇把窗戶打開」蔡芳文說。

    依據蔡芳文的觀察,熟齡長者多半不怕熱,卻對低溫相當敏感,也使得冬天取暖的能源需求,反成為安養中心的能耗熱點。這也反映在一般的住宅裏,長久以來較重視冷氣的配置,但實際上讓長者們叫苦的,卻往往是保溫設計不良的空間。

    雙連安養中心除了持續進行空間研究外,也在中心內開設「老人社區大學」,讓志工接送社區內的熟齡長者,與安養中心內住民一同學習。這也與國外遇到熱浪警報時,會統一將獨居長者載至社區活動中心安置的做法雷同,避免在家中發生憾事;除有調適氣候的功能,也讓社區的能源使用可以更有效率。

    除了安養中心外,台灣也已有建築師事務所,正與建商打造適合熟齡長者居住的寓所,其中就發現過往豪宅所追逐的進口名牌廚具,對熟齡者而言多半不好用,常會改換適合東方人體型的本土品牌。也有房屋仲介業者,將售屋目標群鎖定在尋找全齡通用住宅的客群,協助客戶挑選物件的同時,也引薦團隊作符合通用設計的施作與改造;而未來這一塊若能再加入綠能與智慧家庭的設計,或許是台灣既有建築綠色改造的契機。

    人都會老,也都期盼退休後所居住的空間,能照著自己想法來規劃。結合綠色的通用設計,或可將建築空間以更人本的方式,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也讓使用建築最多的長者們,有機會可以為自己發聲。

【延伸閱讀】
認識老人住宅》陸敬民
長期照顧服務智慧化與科技化-以雙連安養中心為例 》蔡芳文、林巧韻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