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排灣遇上泰雅 原住民文化激盪新藝術
當屬於排灣族重要文化藝品的琉璃珠,遇到泰雅族的傳統編織,異文化的隔閡不見蹤影,反而在不同的傳統中開啟了新的扉頁。
台北縣烏來鄉原住民編織協會的常務監事,同時也是「渼潞工作坊」的負責人沈渼潞表示,她在電影《海角七號》上映之前,就已經將琉璃珠配上彩色線編在一起,電影紅透整個台灣的結果,讓她曾經一天必須要工作十二個小時製做琉璃珠幸運繩。
談到這樣的創意,沈渼潞接著提到,是因為小時候看別人編,自己就回家嘗試,結果編出興趣,從事編織藝術已有十幾年的時間。
沈渼潞也曾應台北縣政府之邀,至上海宣揚台灣原住民的編織文化。渼潞工作坊的另一位負責人劉士豪透露,此工作坊不同於其他原住民藝品商店,除了將泰雅族的文化介紹給遊客外,最大的特色在於沈渼潞對手工藝品的設計。
沈渼潞指著其中一個琉璃珠幸運繩說,V字型編織圖案在泰雅族語裡有「加油」的意思,當初她研究了很久,才設計出這個圖案。而會將兩種文化混合在一起,是因為當初去學習琉璃珠的課程時,覺得琉璃珠配上黑繩不好看,所以嘗試將自己編的彩色幸運繩搭上琉璃珠,結果出乎意料的好。
創作時,沈渼潞會按照客人的想法,將彩色線編織成的幸運繩與排灣族的琉璃珠搭配在一起,設計出獨一無二的飾品。她在幫客人編織幸運繩的時候,通常都會希望客人參加幸運繩編織的最後一個步驟,讓客人也有自己參與其中的感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