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反省再反省,改變再改變!我這樣向自己發出戰帖! 照顧負荷暨慢性病健康自我管理第一週授課心得

2016/07/23 21:48
3,183次瀏覽 ・ 2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上週還在寫備課準備做『照顧者負荷/慢性病健康自我管理』課程講師的文章,一晃眼就上了第一堂課(2016-7-21)了,認真備課真的很重要,就像是游泳一樣,老是看別人游泳,自己沒下水(做了兩梯次的行政志工),永遠都無法瞭解其中奧妙。在上課時,我在講課的同時,也跟大家分享我備課時新發現的喜悅,看到有學員上課時,聚精會神眼睛發光的模樣,我知道這課程真是吸引人,而且大家都是有需要的人,特別珍惜這樣的上課機會。。。

這課程是天主教輔仁大學陳惠姿和卓妙如兩位教授,兩年前從美國史丹佛大學引進台灣,現在已經步入第三年,去年九月由上課學員中,培訓了18位新血師資,所以今年得以在台北市五個市立聯合醫院展開,每個院區有三梯次的課程。因為這個課程著重在實踐,是屬於工作坊的互動課程,每梯次學員人數不超過12位,不低於6位。課程分為六週舉行,每週一天2.5小時。

這個課程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不像一般課程會用投影機及簡報檔來做課程的教授,而是用作原始的掛圖方式來呈現重要的資訊,在我們上課有習作教授課程時,還要自己寫大字報,儲備老師能習慣這樣的授課方式,才能在窮鄉僻壤推廣這個課程,個人覺得很感動。課程當中沒有講義,只有第一堂課時發了一張課程概覽,將六堂課所上的主要內容列表,讓學員有個課程的概念;同時還發了課後作業,讓學員能循序漸進的複習上課所教導的內容。上課雖然沒有講義,但是有備一本補充讀物『實踐健康生活慢性疾病自我管理手冊』(以下簡稱『實踐健康生活』),提供學員自行決定是否購買,是香港當初在推這個健康自我管理時,透過當時史丹福大學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研究的首一千名參加者,及數以千計在美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英國、荷蘭、挪威、丹麥、瑞典、奧地利、瑞士、中國、香港、新加坡、印度、墨西哥及日本,曾參與慢性疾病自我管理課程的人士的協助,所編撰而成的。因為課程內容非常豐富,很多的互動活動,理論及補充資料,就可以自行在這本書中來詳讀瞭解了。

照片

課程第一張的圖表是『自我管理守則』,經過幾次的反覆上課,體會到這個守則的重要性:

1. 悉心照顧自己的健康問題:

「生活習慣病」一詞,由日本國寶醫師──日野原重明提出。
日本厚生省在1996年將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正式更名為「生活習慣病」。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指出,至2015年左右,生活習慣病將取代心腦血管疾病,成為威脅人類生命與健康的頭號殺手。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球超過8.6億人罹患慢性病,其中過半數的人更不止只有一種慢性病。

民國99年台灣的十大死因之中,就有8項屬於生活習慣病,估計全台就有超過9萬人死於生活習慣病,可見慢性病對國人生命的威脅性是與日俱增的,我們,豈能輕忽!

以上摘自:

慢性生活習慣病:每個家庭都必備的全民健康手冊!作者: 陳柏臣  出版社:捷徑文化  出版日期:2011/07/06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1487

既然我們的健康消蝕是日常生活習慣的積累,要管理健康,當然就要從改變習慣開始,也許清楚的寫出來:找出不當生活習慣的原因做出改變,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心態。這個課程是一個挑戰,是對自我的檢核,反省再反省,改變再改變!我這樣向自己發出戰帖!

2. 繼續日常的活動(家務、工作、社交生活等)

我自己在10幾年前在台北街頭,接受過一次的體能測試,發現自己的握力不足,當時不以為意,但是在照顧老媽期間,發現要打開木耳的玻璃瓶蓋,都有困難,看到別人輕而易舉的打開,很是挫折!後來發現要做點家務,開始用原始方法洗衣服,不用洗衣機,洗衣和掛衣服時都要擰乾水分,現在終於可以自己開玻璃瓶蓋了,很有感觸!我們的問題很多都是機器代勞後,造成四肢不勤的文明病。想想很多家庭用了外勞後,不再操持家務,有沒有可能等長輩辭世後,自己也失去了自理家務的能力了呢?或者是認為操持家務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鬱卒呢?!

3. 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變化(因患病而引致的情緒變化)

我因為帶了老媽換了六家養護所,酸甜苦辣自己知道,情緒不能發抒的結果,很是抑鬱,好在第六家養護所,有基督徒每週固定訪視,讓我的心情有了排解的管道。個人覺得宗教是一個很好的依托,尤其是牧師及教友間的扶持,及教會的課程等,是很值得去嘗試的。

以上是這個課程的開宗明義守則,我覺得非常的受用!

----------------------------------------------------------------------------

在備課過程中,我體會到這個課程非常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待關係,規定上課發言時,不能打斷別人說話、不能評斷其他人的發言,不明白處可以請求澄清,但不可以有正面或負面的評價。這通常發生在各種不同議題的腦力激盪部分,邀請組員天馬行空的提供意見時會發生的。我不懂以為負面評價當然不可,為何正面也不可以,繼而想想,如果我們作組長的去評斷某人的意見非常好,會不會讓其他人卻步認為自己的意見不怎樣,還是不要發言,做個沈默的觀眾就好,這樣就可能會失去了團體動力的寶貴能量,而使得能講的組員一直講,其他人看他表現就好,切斷互動的可能。特別將『尊重他人及他們的意見』放在課程一開始,就約法了『組員責任』,是非常的有智慧的作法。

除此外,組員責任裡有規定『用最少兩星期時間嘗試任何新學到的活動』及『制訂及完成一週的行動計畫』這兩項也非常的有見地。因為這個課程是針對照顧負荷者及慢性病患者開的健康自主課程,如果教授了一堆技巧,但是學員不去嘗試新學到的活動,不去實踐,那學而不用,一點用處也沒有,停留在知識層面。而知識很可能都是老生常談,一點都不以為意,就失去了上這課程的目的了。而我也是在自己在備課時,認真的詳讀每一個字、琢磨每個圖表後,才能體會到這課程設計的精巧與用心。

忘了提這個課程內容非常緊湊,每堂課2。5小時都有很多活動要進行包括組員間的互動與分享,所以課程叮囑組長要善用示範時刻,師資培訓的教材,在分享時,會要求組長依照教材重點做示範,以免組員岔題時間無法掌控,我很擔心自己講話不知道重點,所以示範部分都先用隨意貼先寫好分享的內容,例如自我介紹,我寫了好幾個版本,最後的版本是:我是好奇寶寶,四年前母親中風極重度的失智與肢障,很多事情不能像以往一樣母女一起做(上老人大學、游泳、看電影、參加同學會、上公民記者課。。。),上課的目標是想要找出做有效的辦法,讓老媽迅速恢復健康。

這個課程主要是傳授健康自我管理的13個百寶箱,第一堂課教的第一個百寶箱是『運用思考』技巧的其中一種方法:『身心聯繫/分散注意力』。我起先不懂為何要擺在第一棒來教呢?繼而想想這非常符合邏輯,因為身心聯繫其實就是講的心的魔法,年輕受教時讀到國父孫中山先生在

有這樣的文字: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

上課是用想像吃檸檬,嘴裡沒東西但是卻覺得酸,是無中生有的幻術,來示範身心的連結,同樣的連結,我在將近20年前的佛學初階課程中,就有上過同樣的橋段,現在上課同樣感到震撼。其實所謂的望梅止渴,就是說的同樣的事情。但是知道是知道,能用在日常生活上的人並不多。都只是『知識』,並未轉化成自己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心想事成,但是我們常常不敢有夢想,認為是不可能!而我在三年前在大安社大的12年校慶時,投了一個美夢成真的案子,結果幸運的成為圓夢得主,一路走來心想事成,現在大家都說老媽有很大的進步。而我的胃口更大了,夢想老媽能吃東西,能走路,恢復健康。。。現在正一步步的邁向成功之路,至少老媽現在是養護所內,唯一一位不用再拿慢性病處方簽,也就是不吃西藥的極重度失智症及肢障患者,這發生的奇蹟還不到一年,是我求來的。。。用的魔法是我相信老媽會進步,當然除了身心外,還有加上靈的部分,老媽兩年前受洗成為基督徒,我向老媽的上帝虔心祈禱得來的。。。

分散注意力同樣也是很好用,一件不如意的事情,造成的心痛,或者是身體上實際的疼痛,都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技巧,來讓自己舒服些。之前我碰到別人講些不中聽的話語,會反射性也可說是潛意識下的隨口就作自我性防衛,但是這樣的作法,會造成人際關係上的緊張和不協調,現在我盡量運用思考,深呼吸以分散注意力,讓自己不去想他們說的話,當作沒聽見,保持沈默,趕快走開就好,避免不衝突。。。

第二個介紹的百寶箱技巧是良好的睡眠,教材中提到醫學研究顯示建立良好睡眠習慣及處理睡不好的問題,可助於改善眾多慢性身心問題。放在第二棒,可見得其重要性,什麼都不做,只做到有良好睡眠,病就好了大半,還有比這更重要的法寶嗎?但是有誰能即知即行呢?我看到介紹達賴喇嘛的一日作息,提到晚上八點半或九點是他的就寢時間,早上四點左右起床。。(摘自:流亡中的自在─第十一章自東往西的旅程),看來自己訂10點半就寢,也有進步空間,從小就被灌輸早睡早起身體好的觀念,可是說的比較容易,要做到不容易,心嚮往之,要當作一個目標來追求。

第三個介紹的百寶相技巧是介紹行動計畫,並制定第一個行動計畫,六堂課就有六個行動計畫,讓大家去實踐。這在第三棒,知而不行,只是一場空!而這課程最重要的精神就是養成實踐的行動力,所以每堂課都有行動計畫的訂定,而且第二堂課起每堂課都會進,運用團體的動力,讓大家能努力做到。

最後還有課後作業,除了請大家看補充讀物『實踐健康生活』一書中的相關章節,還叮嚀要練習分散注意力技巧,真是苦口婆心。

組長被賦予任務行動計畫應該圍繞本課程所提及的內容,於是我和另一位組長商量,就分別示範這次的兩個法寶:運用思考/分散注意力,及良好睡眠,做為我們的行動計畫。我的行動計畫當時是用分散注意力,但是想想運用思考也是很重要,所以我寫下這篇文章,作為行動計畫進行的見證,順便帶入作組長學習的心得分享。

我很珍惜有作組長的機會,可以和有需要這樣課程的人一同學習與精進,感覺上雖說是作組長的角色,實際上收穫最大的是我自己,很期待下週的上課,又是一週的熱切備課與學習。。。。

***************************

以下是備課時的文字,順便節錄於此。。。

今天一早起來,就拿起床邊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師資手冊研讀,下週就要上陣作講師了,這是因緣際會廣慈博愛院開發後,在網路上搜尋到的好伙伴,提供給我的訊息讓我在去年五六月間在花博的悠活村上的課程,之後八九月間又上了師資培訓的課,這三個月來,我見習做了兩梯次的行政志工,指導老師說第三梯次我可以作主講講師了。為了能有完整的呈現課程精髓,我加緊備課,除了寫報導外,所有時間都抱著資料在研讀。但是我不知道這樣是否是明智之舉,因為照顧老媽是我的第一要務,我不應該會有空暇去學這些,況且我自己認為自我的健康已經管理得很好的了,很多家屬都有心無力只有嘴巴說說,而我是親自上陣、不假他人手、7-11、全年無修的全神照料,雖說是有住在養護所,但是我要給老媽養護所不可能提供的照料:那是親情、那是全心全意、那是身心靈合一的照護。。。

摘自:

照顧老媽一天剪影 做了對捨己早逝良醫不厚道的評論

https://www.peopo.org/news/314589

***************

下接: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照顧負荷暨慢性病健康自我管理第二週授課心得

https://www.peopo.org/news/315683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