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運動員生涯

2016/06/26 15:52
13,763次瀏覽 ・ 6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大多數退役的選手都沒能繼續從事教練或是運動相關工作,僅有極少數選手時期較知名的運動員可以繼續以專長打理自己的下半輩子!反倒是很多大學才開始接觸運動管理、運動保健的一般生,畢業後大量進入相關產業,雖然說這樣的現象讓更多不同角度的聲音進入產業,但是不禁令人思考,這些運動員的努力難道就因為退出運動場而一切歸零嗎?

 

從2000年至今,有不少臺灣優秀運動員在螢光幕前曝光極高,例如跆拳道的陳詩欣和朱木炎;網球選手的詹詠然、莊佳容與盧彥勳;還有高爾夫球的曾雅妮等。不管是臺灣的職業選手或是運動國手在螢光幕前,為國爭光奪下獎牌時往往是令人羨慕與讚嘆的,當獎牌獎金在手、成為鎂光燈焦點,所有目光集中之際,多令人嚮往,但背後練習之辛苦是難以想像的。

 

許多令人稱羨的選手從小就開始辛苦的在運動基礎上紮根,背著多少的運動傷害,憑著超人般的毅力和堅定的努力在眾多競賽中逐一脫穎而出,這不是我們能想像和體會的,然而更殘酷的現實是優秀運動國手在體壇能競賽的時間有限。運動員大多在22~30歲左右,例如國內職棒球員職棒生涯平均約5年、舉重運動員退休年齡多落在35歲。

 

台灣不少頂尖運動選手年紀輕輕就必須蛻去戰袍,這樣的現象不僅僅是因為運動傷害,還有另外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來自「現實因素」,為求溫飽,年輕選手必須離開賽場!

 

因運動中的生理、心理或社會層面等各種因素,致使運動員結束運動生涯,從運動生涯領域中退休,一般運動員不能再當體育選手時,並非像一般人到了退休年紀,可能有一筆積蓄可以安詳晚年,而是勢必要投入職場工作,才能繼續維持生計問題,並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涯。

 

「頂級」運動員人數少,容易受政府及企業青睞,工作無虞,但中上程度者人數眾多,各級學校體育教師及專任教練職缺甚少,他們一旦過了高峰期,「前途茫茫」,非常可惜。運動員在有限運動生涯中,應該要及早進行多元化的生涯探索,不要僅限當體育老師或教練,並建議善用運動員超凡耐力,成為轉戰新領域的職場優勢

 

他們從小投入訓練及比賽,有些人對離開運動場後的生涯可能未多加思索,而現今政府為了照顧現役及退役的運動員建立運動指導員制度,讓體育專業人才投入社區、企業、機關,帶領或指導運動,有效促進全民運動。

 

運動員歷經辛苦訓練,培養出的耐力超乎一般人;在團隊訓練中也學習到許多與他人合作的社會經驗,若能將這樣的特性及優勢徹底發揮至其他領域,不僅能在運動場上發光發熱,未來也能在其他領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