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潮入校園 力抗服儀規定與標籤#316期

文字-A A +A

拒單方限縮學生權利 盼溝通培養自由意識

巴西教育學者傅雷葉(Paulo.Freire)主張「教育不是用來馴服百姓,就是用來解放人民」。台灣在戒嚴時期,為了黨政體制運行順利,必須透過教育控制民意,導致現今仍有許多不合理的制度以及社會給予的標籤存在校園當中,也促使社會上開始有「解放教育」的聲音出現。

抹煞異質性 褲襪爭議多

近日台北市立景美女中學生成立的粉絲專頁「黃衫學潮-景女不服從」,上傳一部名為「赤腳跳舞」的短片,喊出「只有我們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樣子」,訴求廢除景美女中現有的鞋禁及襪禁,突破九萬點閱人次,引起高度的關注和討論。 

台北市立第一高級女子中學學生也成立「北一短褲自由陣線」粉絲專頁,質疑先前班聯會及服儀委員會多數學生均認為應開放穿運動服短褲進出校園,提案卻在校務會議遭否決,盼校方更採納學生意見,開放服裝儀容自治。
不只上述事件,包含制服的標籤化、教官退出校園多項爭議都圍繞著解放教育的主軸。大眾也注意到,自由學習風氣盛行的當下,仍有許多過去的威權色彩深植於校園中,因此引發不少的爭議,不論在社會或學生族群中都有許多不同的聲音開始出現。例如在廢除景美女中鞋禁及襪禁的討論聲浪中,目前就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二年級、畢業於景美女中的黃婕懿就認為,景美女中一直給人很整齊、優雅有氣質的印象。在團體當中本來就有需要受規範的時候,如同出社會工作也會有服儀規範一樣。
對此,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馮朝霖說明,服裝儀容本來就是基本人權的一部分,這些規範在民主教育的原則底下,應該要鼓勵學生表達意見、參與討論,而非單方面強硬規定。
「身上穿什麼和一個人的發展跟學習沒有任何關聯。」就讀於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的蔡碧菁則認為,制服和校規只是讓教育者便於管理,但教育的本質應以學生為主,不能為此抹煞學生的異質性及人權。
知名部落格「哲學哲學雞蛋糕」創辦人朱家安也表明:「服儀規定的限制應全部取消。」他主張民主社會應該力求「自由」,權利不該被無理的限制,而制服規定正是一種不合理的規範,甚至可能為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帶來負擔,因此他也認為臺灣應取消制服規定。


▲即便民主自由思想已遍植於當今社會,但在孕育人才的校園中,仍存有許多權威印象的規定與產物。圖為高中生午休時在孔子銅像前閱讀課本示意圖。

威權色彩深 教育陷困境

學校訂出制服的規範,除了學生自由及權利的爭議以外,亦造成社會對制服的標籤印象。穿著社會上普遍認為「好學校」制服的學生,其所作所為都會受到稱讚,反觀身著「壞學校」制服的學生,儘管品行端正仍會被社會大眾的既定印象所標籤。對此現象,致力於教育環境改革的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說明,制服確實會被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框架,不管是理論上或是在台灣實際生活中,都可以看見類似的情況,「這也讓我非常難過,台灣社會什麼時候變成用分數去評斷一個年輕人。」林佳和說明,這正是他在學校對制服的限制方面,持反對立場的最大原因。針對因制服造成刻板印象的「標籤效應」,高中時期即時常參與學生運動的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建議,校方應和學生定期共同舉行會議,討論研擬之規定及去除不合時宜的條款;此外,他也表明支持臺灣去除制服化,他認為沒有制服,就不會有標籤效應的產生。《人本教育札記》出版主編王士誠則表明,台灣應解決明星學校的迷思,不該透過考試把人做區隔,既然人人平等,就不應該透過成績而將資源分配給「表現好」的那群人,藉由考試制度在學生之間建立階級差異。
除了標籤以外,威權色彩濃厚的校園環境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壓迫,解放教育中,教官的角色便是威權的代表。四月七日包含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台北大學、台灣大學等四所學校、二十多名大學生到教育部門前抗議,針對二月份政治大學教官撕毀校內社團政大野火陣線張貼的二二八事件海報事件,提出禁止黨政軍再度進入校園的訴求。林佳和質疑,「很難理解到底從哪個教育原則理論或必要性,需要讓一個職業軍人留在學校中。」,他說明,這是一個制度層面的問題,無關乎教官做得多好、為學生處理多少事,都應該是以專業輔導員的職權待在校園服務,而非具有軍人色彩的教官身分。
「民主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說服,但不能用權威逼迫學生或家長做無條件的接受。」馮朝霖說明,經過溝通及討論的程序去改善整個教育環境,這才是合理的,台灣的自由民主發展在這三十年有目共睹,唯獨在教育環境上保守的力量與思維仍存在,政治大學學生要求教官退出校園的事件,也是轉型正義的一部份,更需要不斷的被討論和批評才能有所改變。

衝撞舊體制 發聲闢新徑

「奴隸當久了,是會厭惡自由的。」林佳和直言,台灣教育環境最根本的問題正是對學生基本人權不合理的限制和錯誤的教條,透過教育的內化,造成現今學生不願意站出來打破這樣惡劣的環境。王士誠表示,這些問題的起因來自台灣教育乃至於整個社會結構的現況,但在知道原因之後,卻只有少數人願意站出來去改變,甚至有部分人認為這樣的狀況是正常的,更是合乎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
不論是過時的服裝儀容規定、體罰、社會對制服的標籤效應,皆是解放教育進程中,必須要去面對、解決的難題,但卻少有學生願意正視這樣的議題,「我們的社會一直以來沒有重視學生權利的文化,學生大規模向學校爭取權利的事,當然不容易發生。」王士誠表示,在求學階段時,當學校沒有給學生發言的權利,就無法培養出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他表示,校方應該要正視學生的聲音,並展現實際的作為,教官退出校園可以是改變第一步,或是在校務會議上讓學生有足夠民意的代表,但最重要的仍是不能因為單方面的規定去處罰學生,要讓學生相信他們是可以發言的。
「所有不好的事情都不是因為有壞人,而是好人的袖手旁觀。」林佳和強調,從校園中對這些過時的服裝儀容規定的角度來看,認為這些規定是不合理的學生占大多數,但他們卻不願意站出來反對。這個現象不單單是制度上的改革或教官退出校園就能有所改變的,需要時間去努力與啟蒙,「覺得那是錯的,就應該站出來,即便不是那個衝鋒陷陣的人,至少也要以一定程度的行動表示支持。」林佳和以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為例,認為這就是對解放教育的一種啟蒙,帶來的未必全都是好的,但至少讓許多人開始去關注、去省思,也許挑戰校規就是一種做法,正是需要這樣的衝撞,才能讓台灣的教育邁向下一個階段。

台灣已走出威權體制二十餘年,一直以來有不少人試圖讓校園的運作符合目前的民主體制,權益上的改革,不單單是轉型正義的進行,也是公民教育的落實,如何從各種面向做校園的改革,仍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記者/李振均、杜冠霖、盧又鉦、甘岱民】

新聞人期刊316期PDF線上看

更多報導詳見世新大學新聞人報社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6.05.03

新聞人電子報

加入時間: 2016.05.03
32則報導
5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民主思潮入校園 力抗服儀規定與標籤#316期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2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2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