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離島心願】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葉鎮中
從中國的唐代開始,金門島上記載的,幾乎都是逃難避亂的移民史,一批一批的閩南漢人,在金門落腳生根,然後又飛往南洋、移居台灣開荒拓墾。在國共戰爭之前,金門這座離島,已經發展出以閩南為根系的島嶼社會。可是,西元1949年以後,金門卻意外成為反共堡壘,步上孤島命運。近十年來,大三通逐漸開放,中國急速發展,兩岸關係日益緊密,在這樣的劇烈變動下,金門的未來該如何是好?
我們的島 節目
首播:2009-03-23(一) 22:00
重播:2009-03-28(六) 11:00
內容:
飛機從台北飛來,自高空緩緩降下,落在金門島上的尚義機場。旅客依序走下機艙,進入大廳領取行李登記船位,然後再迅速搭上接駁專車,到碼頭坐船,前往中國。
現在,台灣跟中國的距離,不再像以前那麼遙遠。因為民國97年6月19日,政府全面開放小三通,任何人只要有台灣護照跟台胞證,就可以從台灣出發,經由金門或馬祖,抵達福建的廈門、泉州或福州。這樣的轉變,正考驗著金門,一旦兩岸越來越緊密,金門要如何才不會被邊緣化?
民國81年11月,金門解除軍事管制,金門尚義機場的年客運量,從原本的二十萬人節節升高,到了民國91年1月1日試辦小三通,年客運量更比軍管時期多出六到七倍。民國97年,小三通全面開放,出入旅客人次衝上了172萬。現在尚義機場進行的一期擴建工程,就是為了因應未來的旅運需求。不過,機場逐年提高的客運量,卻不見得能為金門帶來繁榮,甚至已經浮現隱憂。因為使用小三通管道的人,有八成以上都是台商或遊客。對他們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一下飛機到了金門,他們又匆匆搭船趕赴廈門。
其實解除戰地政務後的金門,的確有過一段輝煌時期。民國八十年代,台灣到金門的旅遊人數,還能撐起軍人離開後的消費市場。但是小三通的試辦和全面開放,卻使得金門人大失所望,他們不僅沒有看到遊客回流,反而眼睜睜看著人潮在金門蜻蜓點水後,直接往中國跑。然而更糟的是,連金門人自己都有廈門熱。
海面上濃霧瀰漫,朦朧的遠方,出現一座座高樓大廈,南中國的重點城市廈門,漸漸映入眼簾。對金門人而言,在國共分裂前,金門與廈門本來就是同文同種的生活圈,兩地語言文化相近、風俗習慣無異。再加上現在兩岸關係和緩,在小三通提供的便利下,坐船到廈門,只需要花650元,40分鐘,金門人就能輕鬆享受過去從來沒有的都會生活。
在廈門,搭乘高架道路的公共交通車,代價是台幣兩塊半,購買大型商場的生活用品,花費不到台灣的2/3,還有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裡頭的木瓜、芒果、蓮霧和棗子,都是來自海南島的便宜水果。
到了晚上,足浴桑拿、按摩舒壓、酒吧夜店、高級百貨,廈門的夜生活跟台北毫無差別,消費娛樂應有盡有。走在當地著名的步行道中山路上,還出現幾家金門特產專賣店。
專賣店裡賣的是貢糖、菜刀和長壽香煙,出了店外又在街角的那一頭,看到熟悉的台灣雞排。台灣的旅遊業者私下指出,金門當地或入籍金門的台灣人,一年至少在廈門花了30億。
金嶝大橋,是金門縣政府積極向中央爭取的重大建設,在縣府的規劃裡,金門如果不跟廈門連接,很難走出下一步。不過,一座全長8.6公里、經費101億的夢幻之橋,真的能活化金門嗎?到目前為止,金門人還沒有共識。
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跨海大橋不只會影響生態,對離島獨特的生活文化,也會造成衝擊,更讓人擔憂的是,小三通弱化金門發展的現象,很可能在金嶝大橋通車後重蹈覆轍。
褪下戰地背景,金門最讓人驚艷的,其實是傳統的聚落空間和閩南古厝,這裡的島民,長期生活在其中,創造出屬於金門的思維和價值。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協助下,已經有二十六棟古厝完成修復,並推動傳統建築再利用,其中包含展示館、特色餐飲和民宿經營。
六十五歲的藍爸爸,宜蘭人,年輕的時候在金門服役,四十歲以後再度回到金門投入旅遊業,生活到現在,金門已經是他的第二故鄉。古厝變成民宿,人跟房子都有了留下的機會。這一步,也為金門的閩南生活文化,邁出新的步伐。
但是金門的海洋跟漁業,卻沒有這麼幸運。為了順利推展小三通,金門縣政府擴大建設水頭商港,不過相關配套不足,導致後豐港的生態跟漁業,遭受嚴重破壞。洪榮火,五十歲,是金門僅剩的漁民之一,他跟哥哥洪榮碧繼承祖業,靠海洋維生,但是後豐港五百年的漁業,卻將在他們這一代劃下句點。
另外,後豐港的潮間帶,一直是鱟的主要棲地,水頭商港的興建,使得後豐港灘地一一消失。一旦夏天來臨,準備要上岸繁殖的鱟,不知道還找不找得到原來的家?
聚落裡最前方的一棟老房子,是洪德舜家族共同持有的祖業,已經有三百七十年的歷史。民國92年,金門縣政府和洪氏家族共同出資整建古厝,並規劃為後豐港社區的展示館。洪德舜四處尋找家族過往,填補後豐港急速流逝的現在,這是他身為金門人,唯一能為金門努力的事。
洪德舜手上的各種契約,拼湊出一部分的人文金門。後豐港旁的工程與土方,正在改寫未來的生態環境。聚落的幽靜和古厝牆上盤根錯節的樹根,凝視著金門子弟離鄉的心情。
離島金門,一再複寫人們出走的歷史,不斷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對金門來說,最守信的朋友,反而是那年年回家的候鳥。或許金門人可以想想,為什麼候鳥要回家,而人卻急著要離開?找到了答案,金門不再是孤島的心願,想必就會成真。
側記
在金門採訪的過程中,同時有兩種強烈景象在心底激盪著,蒼涼的灘地和溫熱的老屋紅瓦。那一片片無人的沙灘,訴說著軍管時期遺留的生活習慣,和漁業的沒落與漁人的消失,抬頭一望,觸目所及的舊牆殘瓦,正同時低吟著過去數百年金門曾有的風華和喧囂。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不便利」、「落後」,金門人早習以為常,問及未來發展和產業再生,金門人也是興趣缺缺。實在讓人百思不解,為什麼這樣一座具有豐厚歷史和生態系統的離島,卻遍尋不著未來願景呢?我想著,離島命運不可怕,令人心驚的,其實是一種孤島心情。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