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走讀新莊老街之一
新莊古為平埔族武朥灣社,故稱興直堡。18世紀漢人入墾後,通稱為新莊,即新興的街莊之意。新莊因淡水河帶來的河港利益,是北臺灣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一府二鹿三艋舺」,但較少人知道,在艋舺(萬華)還沒興起之前,更早的說法是「一府二鹿三新莊」。
新莊願景工作坊,提供免費導覽, 讓民眾了解新莊老街歷史。文化局評估可以保留下來的只有武德殿,郡役所和派出所都會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新莊武德殿, 建於1928年昭和三年,主要作為日本警察柔道場與劍道場使用。沿著老街續向西行,在慈佑宮208號與武聖廟340號之間的地段,約二百公尺長的街道,昔日有「五十六坎」之稱,曾有五十六間店鋪座落。慈佑宮,新莊舊街的形成從這裡開始。
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西元一六八六年)的「慈祐宮」,俗稱「天后宮」,為新莊沿河三廟慈祐宮、廣福宮、武聖廟中最早建立,亦是新莊地區最古老的廟宇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由福建運來石材磚瓦、杉木,將過去奉祀媽祖的小廟,改建成相當規模的「天后宮」。
老街兩側的巷道,則以「挑水巷」、「戲館巷」、「米市巷」最具特色。
新莊路278巷,有「挑水巷」的舊稱。當時有流行一句俗語:「好水賣好錢,好錢買好水」。直到日據時代昭和9年(1934), 新莊水源地興建完成,開始供應自來水之後,挑水巷的榮景才告結束。
走在又狹又窄的挑水巷,令人想起鹿港的摸乳巷。挑水街的另一特色是隘門遺跡,就位於挑水巷與景德路的交會處。昔日的新莊街曾設有七處隘門, 以保護老街店家的安全, 也防止攜械尋仇。
米市巷在新莊路387巷,離港口近,因此開設了不少糧行, 商船靠港後,碼頭工人(苦力)便連忙穿梭於巷道,挑著米袋上船。板橋林家的創立者林平侯就是發跡於新莊的米市。
米市巷的巷底,一棟紅磚樓房古厝,這就是著名的「潮江寺」。兩層樓的閩南紅磚樓房建築, 屋頂有西式的女兒牆,二樓突出的短陽台則有仿維多利亞式的泥塑欄杆。新莊人為防範板橋的漳州人,於是在樓上設立瞭望台, 以做警戒之用。日據時期,改為「潮江寺」,做為寺廟,使用迄今。二樓供奉觀音佛祖,樓下則為福德祠,供奉土地公。
武聖廟位於老街五十六坎的西側,創建於乾隆25年1760,主祀關聖帝君。武聖廟採三間開,門板不畫門神, 以顯示關聖帝君武藝超卓,無需門神守衛。中門門板佈罝108顆門釘,可見民間信 仰對於關聖帝君的尊崇。
全安宮位於新莊路523號,是第三段新莊老街最大的廟,主祀福德正神,同祀李府星君。原為本地居民於隘門附近所祭拜的土地神,於日治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市街改正時,拆除隘門而遷建於現址,名「慶福宮」。昭和十年(西元1935年)為建造「河上町部落會」(及原磚造全安活動中心),拆除慶福宮後,將福德正神暫奉民宅。直到民國三十五年,才在原地復建福德祠。民國三十七年配合地方自治區劃而以里為名,稱「全安宮」。
新莊老街,默默訴說著新莊曾經富庶繁榮的歷史,使我們流連忘返 。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