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寒流,還可濕潤旗山老街的天空?
文/王繼強
多一道傷痕就少了一段文化印記,當印記拼圖區塊缺少越來越多時,我們拿什麼來認識旗山呢?旗山人該如何知道旗山人的過往?不是多了位副總統,旗山人就會驕傲,而是真正造就健全的旗山社區才是重點。
近期寒流來襲,點點雨滴濕潤旗山街屋,原本人來人往的旗山老街,因雨水,減少了擁擠,留出空間給街上的人們看看旗山。旗山有什麼好看?這是十年前旗山人不斷質疑的問題,直到現今,受外地人影響,都說要來看旗山老街、吃旗山小吃及香蕉,但真是如此嗎?來旗山只是來逛老街、吃小吃嗎?其實我是擔心的,旗山發展觀光而疏於文化軟體提升的現象,文化水流能綿延到何時!
文化即是生活的展現,台灣因地理、歷史環境等種種因素造就多元文化,光在旗山就有溪州莊的蕉農文化、圓潭的平埔與客家文化、中山老街的經商文化等等,當這些特色文化不受政府、居民重視漸漸凋零,直到連當地人都不清楚時,該如何發展特色觀光?舉中山老街為例,因地理位置處交通中樞,商人們總聚集在此洽談生意,因此販仔間、酒家、茶室、戲院間間林立,接著大飯店、辦桌仔進來,居民開始對於不同行業的人有不同諺語,例如「殘殘豬肝切五角」的香蕉大王─盧廷、「三耶郎五百斤」的外省仔麵,等等有趣故事發生在其中。當政府、民間在抱怨旗山老街夜市化時,更應該思考,旗山文化有沒有存於青年人心中發酵,從經營社區中看見新的觀光思維。
但事實上相反,近幾年旗山發展觀光的同時正在拆除旗山文化建築物,今年又預定拆除「旗山大溝頂太平商場」,這是旗山老街上唯一直接能感受「經商文化」的街道,老布莊、手工女裝、手工皮箱、拳頭師等等老產業林立,說明民國四十年至七十年旗山的產業輝煌史,從女裝、酒家、茶室、大飯店等不同行業互動就可以串聯起許多故事回憶,走在街上不期而遇哪間酒家的媽媽桑,正坐著輪椅經過,如此文化的現場感,是台灣其他老街所不及。這條民國初年的老街,去年開始竟被市政府以違建、淹水、都更等說不清楚的理由要拆除,甚至當地謠言,在旗山大溝頂後方已有財團買下大片土地,要建大樓經營生意!想想旗山老街附近,以後會有高樓,把美好的天際線遮蔽,就令人害怕!我們認為:觀光發展不應帶來財團或政府侵犯了在地文化,甚而屆理由破壞他的內涵和場景。
翻轉老街夜市化,使老街特色、在地化,關鍵除在於保有歷史建築物外,更應該讓文化與人的根系相連,也就是使歷史建築物融入在地人生活,這是活化老屋空間的概念,但在旗山卻以閒置或商業考量為多,例如旗山火車站應要有定期活動讓在地人參與、武德殿則應有定期展覽讓人參觀,如此旗山人,才能踏在文化基石上往前邁上一步,旗山老街亦同,若大溝頂老產業能做出營造,其實是讓旗山「經商文化」的突出,便是翻轉老街夜市化的第一步了。
仙堂戲院門面遭拆除了、大菜市場的陳家老宅遭拆除了、日治時期的鵝卵石護岸遭破壞結構等等,多一道傷痕就少了一段文化印記,當印記拼圖區塊缺少越來越多時,我們拿什麼來認識旗山呢?旗山人該如何知道旗山人的過往?不是多了位副總統,旗山人就會驕傲,而是真正造就健全的旗山社區才是重點。
寒流的旗山滴滴雨水,濕潤的眼窩,朦朧的旗山,印像中是什麼?不只老街,而是老屋、老產以及文化。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