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大學魚菜共生系統與原住民文化產學合作計畫
【PeoPo公民新聞 記者/程德昌 屏東/口社國小】 由國立屏東大學科普系高慧蓮教授組成的研究計畫團隊,與屏東縣口社國小建置校園魚菜共生系統,把教學介紹檔案,寫成腳本轉換成動畫,製作成電子書的數位檔案。配合研究者本身的科技部計畫,把電子書數位檔案放在數位學習平台,數位內容上傳到雲端平台資源庫提供使用。魚菜共生系統的教學電子書完成後,開放給屏東縣口社國小學校試用,並持續修正數位學習平台的數位內容。再由研究團隊與學校教師共同評估建置校園魚菜共生系統,與發展數位學習教材使用成效,並提出修正方案。完成校園魚菜共生系統教學之數位內容,並嘗試與更多學校合作。
與偏遠原住民小學建置校園魚菜共生系統,發展數位學習教材,共同開發校園魚菜共生系統,成為教學的數位內容,提高合作學校校長與教師,建置校園魚菜共生系統,與發展數位學習教材的意願,並把這樣的成果推展到其他學校,期待開發更多校園魚菜共生系統與發展數位學習教材。 校園魚菜共生系統與發展數位學習教材 口社國小魚菜共生系統配置分成三個階段,如勘查與設計、設置與調整、試運與種植等。 壹、第一階段「勘查與設計」 勘查及設計階段開始,口社國小有一廢置的梅花池,並做初步的測量,如能將其進行魚菜共生系統的改造,可以節省很多設置的費用。 依照勘查測量的尺寸與材料尺寸做設計,並進行材料估價。先購齊主架構的材料,邊進行擺置邊估算發泡煉石所需要的量,也不斷的調整設計。 設計圖中分為筏耕、礫石植床及滴灌三區,空心磚是用來區隔水池及礫石植床區,防止發泡煉石流到養殖區裡,也作為滴灌區墊高使用。水管主要用來抽水循環及筏耕浮力使用,使用了三種不同尺寸的水管及接頭。每個種植區域全都是用發泡煉石來作為種植的介質,針對種植的需求長形花盆及吊盆。
系統運作的流程主要分成養殖、硝化、種植三部分。整個筏耕區都在魚池的範圍內,筏耕設計支架好能約束浮島的位置,水池中自然的進行沉澱及硝化作用。魚的排泄物所形成的阿摩尼亞,會因為礫石植床中抽水的緣故,不斷的流入礫石植耕區中,為主要的硝化區域。沉水馬達會將水抽到滴灌區中來進行種植,水會再流回魚池中。滴灌所剩的水也會直接排入水中,形成魚池池水流動及增氧的動作。 第二階段「設置與調整」 筏耕區的配置事先在家中裁切水管,再請學生在現場組裝完成。帶學生利用暑假最後幾週的空檔,密集來口社國小協助配置。 第三階段「試運與種植」 系統中的種植區域分為筏耕、礫石植床及滴灌區中,筏耕區主要是要種植葉菜類,較適合水耕的植物,礫石植床區選擇香蕉、芋頭等中、大型草本植物來種植;滴灌區則是特別針對,適合較乾旱環境種植的植物,規劃原住民傳統植物小米及紅藜來種植,在魚池中規劃種植各種食用的水生植物。 水池中所養的魚種,目前規劃有吳郭魚、草魚、溪蝦等台灣普遍存在的水生生物。因為目前池中朱文錦生長速度緩慢,所以無法提供給系統中植物所需要的養分。
種苗的取得主要分為育苗及買苗兩方式,目前口社魚菜共生系統中有種芋頭,口社國小配合活動取得種子,並育有小麥、燕麥、黑豆、芝麻等植物種在滴灌區裡,再添購各種菜苗種在筏耕裡。 現場小麥果實很飽滿,雖然枝葉不大,卻依然可以收成。初步檢測魚菜共生系統的水質,酸鹼值偏鹼為PH7.6,NH3/NH4及NO2(亞硝酸鹽)幾乎為零,NO3(硝酸鹽)卻能高到40ppm以上。從數值可以看出,池中硝化作用已經很完善,才能將魚的排泄物完全轉換成硝酸鹽,適合大量增加種植。這次種有甜蘿蔓、韭菜兩種生菜。
本計畫實施方式與時程規劃: 以「魚菜共生系統」活動模組研發科展題材,探討原住民學校實作「魚菜共生系統」等科學學習動機與科學學習興趣;以原住民傳統文化為基礎,根據自然生活與科技的課程綱要、暨原住民族學生在科學學習的特性及困難,發展合適的「魚菜共生系統」活動模組,以提升原住民學生對「魚菜共生系統」的興趣及學習成效,發展適性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與屏東縣口社國小推廣建置校園魚菜共生系統與發展數位學習教材~ 研究團隊與學校教師共同評估,建置校園魚菜共生系統,與發展數位學習教材使用成效,並提出修正方案。完成校園魚菜共生系統教學之數位內容,並嘗試與更多學校合作。
本計畫與偏遠原住民小學,建置校園魚菜共生系統,與發展數位學習教材,共同開發成為教學的數位內容,提高教師建置校園魚菜共生系統,與發展數位學習教材的意願,並將這樣的成果推展到其他學校,期待開發更多校園魚菜共生系統,與發展數位學習教材。 學習教材方面從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內容,擴展到各個科目的創作,使用者由合作學校擴展到屏東縣各個國小及全國小學: 舉辦公開建置校園魚菜共生系統,與發展數位學習教材之成果發表會宣傳 研究成果。
提供校園魚菜共生系統電子書教學讓更多人使用,增加數位教 材曝光度,使用者必須提供回饋,才能使用更多服務。 舉辦校園魚菜共生系統教案研發和數位教材製作比賽,吸引更多教學者和 有興趣的廠商參與,規劃各種合作可能。 與校內其他科系例如資訊科學系等合作,加入更多專業團隊人員,以利後 續產學合作人才投入,能無縫接軌的培養更多專才。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