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鐵道、古道中 走出水社寮精神

2009/03/11 22:59
3,73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曾彥筑/嘉義竹崎報導】

  「叭~」宏亮的聲響貫徹山林,這是阿里山小火車的鳴笛聲,也是見證水社寮興起與沒落的聲音。水社寮是阿里山小火車中的一站,也曾經是古道與鐵道的重要中繼站。儘管當地產業凋零,人口外移,水社寮車站附近只剩幾戶人家,但他們仍追隨先民的腳步,從古道、鐵道中,走出屬於水社寮的刻苦精神。

                                                                                                       

照片

                        水車為水社寮早期天然漆產業發達的代表器物。

記者曾彥筑/攝影

   位於嘉義縣竹崎鄉的水社寮舊稱水車寮,到了日據時代,因鐵路開通、設置車站才依日語發音改為水社寮,但現在閩南語仍舊稱作「水車寮」。水車寮因當地擁有多部水車而得名,當地居民溫永昌說:「水車的意義在我們這裡很特別,也因為它曾經陪伴著許多前人辛勤地工作,所以我特地在鐵道旁做了一個水車做紀念。」在當地居民耳中流傳的水車故事,要從日據時代的葉木根先生開旅社說起。

  水社寮自古以來,就是連結阿里山山上與山下之間重要的中繼站,自從日據時代1910年鐵路開通後,往來兩地之間的貿易變得越來越發達,葉木根先生便在當地開設旅社,提供過路商旅休息的地方。幾年後,葉木根的旅社在當地經營地有聲有色,因此他興起了擴大事業版圖的念頭。葉木根看準了天然漆的市場,在當地大量種植漆樹,萃取漆樹的汁液。將萃取後的汁液放入大缸子裡,最後利用水車掛著的過濾桶不斷轉動,將缸裡汁液中的雜質分離。當時由於天然漆<註一>產業蓬勃,葉木根在當地發展順利,一時之間水車成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東西,閩南語舊稱「水車寮」也因而誕生。

  在火車尚未開通前,地處偏遠的水社寮往來交通不便,但隨著山區逐漸開發,早從清朝道光年間,水社寮便有了第一代的居民,而水水古道則是居民對外貿易的唯一通道。水水古道又稱「火把路」,當年水社寮先民為了及早趕上水道<註二>的農產品市集,必須在凌晨一點從山裡出發,拿著竹火把,挑著一擔農物或木炭,向山下的水道市集前進。「即使現在交通比以前便利了,走在步道上也常常會想到以前人挑著擔子翻山越嶺的艱苦。」當地居民許先生說。至今水水古道轉型為休閒登山步道,昔日的交通功能雖已不在,但它留給後人的卻不僅只是一條古道,更是早年先民刻苦耐勞的精神。

  水社寮先民刻苦的精神至今仍反映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撿起路旁竹子的老人緩緩地走回家,一個大火燒著的窯子在冒煙,老人一支一支地將竹子放了進去,他說:「竹子多了沒用留著也浪費,倒不如拿來當柴燒,還可以省下不少的瓦斯錢」。這裡的老人維持著從前炊灶煮飯的習慣,並有著節約能源的概念,表現出水社寮人儉樸的生活態度。(知足常樂 山中簡單度日)

  <註一>天然漆,以漆樹汁為原料經加工而成的塗料。
  <註二>水道位於嘉義縣竹崎鄉龍山村,是朴子溪上游最重要的聚落,也是朴子溪匯集上游各支流的所在,早期山區各種貨物在此轉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