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1 澎湖立委選情專題﹝中﹞──進退維谷的陳雙全 力守下回縣長門票

文字-A A +A

(圖片取自陳雙全臉書)

﹝續前﹞

 

相對於楊曜競逐連任在黨內並未面對挑戰,早早就定位,本來打算「收復失土」的藍軍應該盡早針對楊曜推出人選、展開選戰,然而「無一人應戰」不只是總統這個位階,澎湖這一席區域立委也是。過去因為與無黨團結聯盟的掛鉤,在林炳坤長達16年立委任期內,澎湖藍營根本沒有人會想到要參選立委,然而為了保住政黨生存,林炳坤這一回投入不分區選戰,並把戶籍出澎湖表達不回頭的決心,這也讓原本如同無盟禁臠的「藍營澎湖縣立委提名權」,又回到了國民黨自己的手上,而黨主席朱立倫當家後隨即展開立委選戰提名佈局,透過引進地方民代出任黨部主委的新人事時,新任澎湖縣副議長、林炳坤嫡系的陳雙全便被中央鎖定,希望透過「出任縣黨部主委者選立委」來固守戰局。

 

然而國民黨中央高層原本已排定要親赴澎湖向陳雙全做最後參選的確認,規劃五月中完成徵召提名,5月21日復興航空一場意外傳出讓陳雙全打退堂鼓不想選了,據說陳甚至還反嗆黨中央「不然主委還你們可以吧?」,讓國民黨中央緊急關切、安撫,才終於成功勸到陳雙全應戰,而這一戰的背後並不只是爭奪立委寶座,更是「林炳坤嵵裡幫」的派系存亡之戰。

 

地方上普遍認為陳雙全的優勢包括「地方資深與縣長初選基礎、高度掌握地方媒體、主委掌黨機器強」等,選區在馬公市的陳雙全已連任五屆澎湖縣議員,形象頗為親民、多年基層經營頗有實力,且先前參與過縣長初選多少有熱身過;雖然在徵召準備階段,陳雙全因為遇復興航空意外導致對參選意願有所遲疑,但最後仍完成徵召。其「隨傳隨到」的主張正是服務的展現,雖此與立法委員職權與實然運作有明顯落差,但有成功吸引到一定程度的認同。

 

本次選情關鍵在於中間選民,國民黨雖然過去在立委選舉皆未提名候選人,但於總統選舉得票率皆領先民進黨,這亦是陳雙全的潛在優勢。另方面,地方認為陳雙全另一優勢在於「現任立委楊曜與縣長陳光復在澎湖民進黨黨內分屬不同派系,又與黨部漸行漸遠,陳光復可能放水暗助陳雙全進入國會,來掃平縣長連任之路的阻礙」。

 

然而,陳雙全的劣勢也相當明顯,地方人士直言陳的「口語表達能力過弱」,錄音廣告都念不順,這一點也飽受對手陣營攻擊;而且陳對「職權分界」理解不足,讓基層有「難勝任」的觀感。馬英九8年執政不力引發高度民怨,導致目前國民黨大環境差,恐難爭取中間選民支持,2014年縣長選舉民進黨以超出10%的優勢贏得選舉,是領先國民黨最多的一次;加上原本弱母雞洪秀柱已難以拉抬支持度,後來「換柱」更傷透深藍的心,宋楚瑜加入戰局等,「讓國民黨極小化」幾乎已是全民運動,陳難以說服澎湖選民也無力獨自挽回頹勢,恐難縮小因總統選情對自己選情帶來的衝擊。

 

另一方面,「無心戰國會,一心在縣府、只想守基本盤」這些也是陳雙全飽受質疑的問題。年中國民黨中央曾探詢陳雙全,若無人參選是否有親自一戰的意願?陳就坦白表示,他的生涯目標是縣長,參選立委若當選與他目標不符,若落選再選縣長則留下「無役不與」的觀感,所以希望在立委選舉中扮演抬轎的角色就好。至今並未「總動員」投入選戰,其實亦是因為此戰陳雙全意不在當選,而在於力守下屆縣長選舉的門票,這也是執意帶職參選的原因。

 

何況相較於楊曜已經是第三度投入立委選舉,陳雙全雖從政18年,卻是第一次投入全澎單一選區的選舉。票源來自5鄉1市,絕不是像過去在馬公選議員,如探囊取物般。雖然2年前為爭取黨內縣長提名,已小小操兵一次;但畢竟未能像真正大選區的選舉,有真刀真槍的實戰經驗。

 

此外,除了許多爭議案件的立場飽受質疑外,九月時經營嘉仁葬儀社、負責遺體火化、殯葬設施管理和火化塔葬初審等職務的其胞弟陳雙智,利用擔任澎湖縣政府「菊島福園」專業臨時人員期間私吞17起公有火葬設施等規費5萬8800元,遭澎湖地方法院依《貪污治罪條例》判10年2月、褫奪公權6年。地方上斥責「連死人錢都要貪」,抨擊「無法無天」等,更成為政敵對其攻擊之處,因此如何在這些不利的部分補救,將成為陳陣營最大的考驗。

 

但對其競選團隊來說,真正最大的問題,恐怕是主帥的決心。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5.05.03

Sama

加入時間: 2015.05.03
23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0160101 澎湖立委選情專題﹝中﹞──進退維谷的陳雙全 力守下回縣長門票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2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2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