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女的懺悔 分享一旦選擇要將(失智症)長者入住機構時,家庭應有正確或說適當的心理建設 摘自:逃離安養院 八旬失智嬤:我想回家

文字-A A +A

幾年前聽到朋友提到有長者不知情下被送進養老院,養老院建議前一段時間,不要去探視,等到他們再次去看到長輩時,已經不認識親人呈現失智現象,沒有了行為能力。也聽說平輩在照顧長者,被惹煩了的時候,就拿出『再不好好。。。,就送你進老人院』的說詞。我很慶幸自己中風的媽媽沒有給我出難題,讓我可以平心靜氣的照顧她,但是我知道之前老媽還能走動時,為了維持自己的空間,我也是讓老媽傷心難過。

事情一定要發生了,才會學到教訓嗎?我很想跟媽媽說:對不起!請原諒我。

也要跟她說:謝謝您,我愛您!就是她這樣的遭遇,才讓我成長,知道自己之前的不孝!所以當人家誇讚我是孝順的女兒時,我心裡都很難過,如果當時的我,放棄自我的空間,像現在一樣能專心照顧老媽,老媽現在一定還活龍一條!想到母親在70多歲才學游泳,七八年都被放在基礎班,常回來抱怨教練都教美眉不教她,我決心教她後,突飛猛進,一年比一年進步,在我退休後的影音中呈現兩年的影音紀錄,85歲了還有很大的進步,現在想想,實在職場的工作讓我疏忽了對老人家的照顧,而我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時不與也,非不為也。

在中秋節的早晨,我深深的懺悔著。。。

一直不知道第三百則的奉親手札要寫什麼來作里程碑,草稿中有了幾則方向,最後臨時用這則報導,紀錄下我的遺憾:

@@@@@@@@@@@@@@@@@@@@@@@@@@@@@

天下雜誌有這樣一篇文章,仔細看才發現是廣告業配文,竟然魚目混珠的參雜在正常的文章當中,出現在我的google+網頁上:

醫養結合,擁抱樂齡人生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579&utm_source=cw&utm_medium=text3&utm_content=%E9%86%AB%E9%A4%8A%E7%B5%90%E5%90%88%E7%9A%84%E9%95%B7%E7%85%A7%E6%A9%9F%E6%A7%8B%E6%8F%90%E4%BE%9B%E5%93%AA%E4%BA%9B%E7%85%A7%E8%AD%B7%EF%BC%9F&utm_campaign=retired

。。。「以往養老村住民平均八十六歲才入住,這個時代的老人會更早想進去,我就是戰後嬰兒潮出生的,我身邊的朋友也大多有養老的觀念,觀念準備好,就可以進駐養老村,不會變成子女的負擔。」張董事長笑著對女兒Amy說她的很多朋友已做好入住的準備。。。

。。。史丹佛大學附設養老中心的醫養結合長照中心讓每個人發揮所長、日常活動豐富多元,不僅生活健康,更擁有志同道合的交友圈,過著退休後人生的第二青春的生活。但是想入住必需先存三百萬美金的擔保,每月更要繳交高昂的月費。張董事長開玩笑地說「我想去試住,把Know-How學回來,用在天晟醫院附設金色年代養老長照村。」 。。。。

--------------------------------------------------------------------

這則文章講的不是百分之99的市井小民,是金字塔頂端的貴族生活。。。

請看一般人能負擔的起的養護機構,是人力不足外勞為主力的基本陽春款,請不要以為上述文章所提的養老村你我都有份。

個人認為進駐養老村就與世隔絕了,除了交錢給機構,與整個社會是脫節的。。。成為小我族。

我願意終生學習終生奉獻,除了繳費給機構活絡經濟外,還能對整個的社會有所幫助。迎著時代的脈絡向前。。。

台灣的老人,很多人也就是這樣,時代趨勢!近百歲人瑞和媳婦處不好,只能進養老院終老。有的老人90多歲子孫成群上百人,過節吃飯都要開好多桌,也是進養老院!長者常說帶大了多少個後代,也有看到孫子帶著曾孫來看訪,但是為什麼這個多子孫,還是要送進養老院?這位長者是唯一能自行上廁所,還堅持自己洗內衣褲,只是長年坐在輪椅上,不隨便離開輪椅走動,平時談笑風生,是開朗活潑的模範長者,後來半邊中風,住院回來後個人失志、激動、悲傷,看到她的面容與之前判若兩人,這是我在六家養護所看到少數幾位正向長者之一,現在也成過往雲煙。

對以台灣的思維,如果長者不行了,一般人的家庭生計及能力問題,很難親自照顧長者,大多倚靠瑪麗亞這對即將拿到敬老票卷的我是一警惕,一切切都是在個人,如何照顧好自己,和家庭成員有良好互動關係,成為一個受歡迎願意被後代照顧的長者,是任何一個銀髮族的重要課題。

無意間看到另一則文章有這樣的提醒:一旦選擇要將失智症長者入住機構時,家庭應有正確或說適當的心理建設。

特地將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重點摘錄下來,提供參考。重點中的重點是第四點:要參與非藥物的治療活動,家屬與機構應一同都是長者的照護團隊主要成員。這也就是為何我花很多的時間在進住養護所的老媽身上,而不是僅來探視長者。養護所不是一對一的照護,家屬要有同為照護團隊主要成員的心理準備,當然如果還為生計打拼的家屬,也就只能盡力而為了。。。

------------------------------------------------------------------------------

一旦選擇要將失智症長者入住機構時,家庭應有正確或說適當的心理建設:

一、送長者入住機構,是希望能得到更理想的照護品質與環境,以彌補家庭的不足。每個家庭所面對的壓力與狀況均不同,有的家庭除有經濟上的壓力,不能放下工作,還有小孩必須教養,無法兼顧失智症的長者,是不得不的考量。

二、送長者入住機構,不代表放棄對長者的關心與照護,更非完全不再有關聯。血緣關係永遠無法切割,更何況是生我們及養育我們的父母,基於現實生活的考量,機構是一種選擇,距離應不會影響我們對父母的關懷,就算無法每天抽空去探望,也應盡量每隔兩三天去探視,週末更應全家去與長者聚會。

三、如果選擇社區內的長照機構,每天更可不定時去探望,是希望經由機構照護的專業與經驗,能帶給長者較好的照護品質,家人的支持與關心是任何人或機構無法取代

四、現有的機構照護比,往往呈現人力不足,家人如能每天前往探視,一方面可由家人進行一對一的非藥物治療活動,讓長者有更好的照護品質,另一方面,家人能有機會學習機構的照護技巧,家屬與機構應一同都是長者的照護團隊主要成員。

摘自:

逃離安養院 八旬失智嬤:我想回家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253

@@@@@@@@@@@@@@@@@@@@@@@@@@@@@@@

逃離安養院 八旬失智嬤:我想回家

作者:伊佳奇(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2015.08.18

報載台中市一位八旬失智老婦,從安養院逃出,她向警察訴說,她十分想家,逃出的理由只是簡單「我想回家。」

剛好我在最近兩週的家屬教育課程是介紹:「如何為失智症長者選擇長照機構」,因此有家屬拿著這則新聞問我,為什麼會這樣?

還有位家屬說,她有位親戚要將失智症父親送往榮家接受照顧,那位親戚看過我寫的書「趁你還記得」,及部落格的失智症照護文章,認為在父親剛入住這段時期,應花多一點時間陪伴父親以適應新環境及人,但沒想到,榮家卻說,最好不要來看,讓他不知所措。

於是,這次家屬支持團體的討論,便集中在「失智症長者入住長照機構」。

我先說明,每個家庭條件與狀況都不同,是居家照護,還是機構照護,都必須個別去討論,但如果一旦決定將失智症長者送機構接受照護,協助適應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而經常去探望是第二件重要的事,以免失智症長者出現被遺棄的妄想。

這位八旬罹患失智症老婦,會從安養院逃出,並表示「想回家」,從正面來看,她雖是失智症患者,但她並未失去「智慧」與人生經驗,因她還有能力「離開」機構,但也顯示出她的精神行為症狀(BPSD):出現被遺棄的妄想,是家人及長照機構對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上的照護認識不足所造成的,如果能建立初期入住機構的適應機制,可降低這方面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

一旦選擇要將失智症長者入住機構時,家庭應有正確或說適當的心理建設:

一、送長者入住機構,是希望能得到更理想的照護品質與環境,以彌補家庭的不足。每個家庭所面對的壓力與狀況均不同,有的家庭除有經濟上的壓力,不能放下工作,還有小孩必須教養,無法兼顧失智症的長者,是不得不的考量。

二、送長者入住機構,不代表放棄對長者的關心與照護,更非完全不再有關聯。血緣關係永遠無法切割,更何況是生我們及養育我們的父母,基於現實生活的考量,機構是一種選擇,距離應不會影響我們對父母的關懷,就算無法每天抽空去探望,也應盡量每隔兩三天去探視,週末更應全家去與長者聚會。

三、如果選擇社區內的長照機構,每天更可不定時去探望,是希望經由機構照護的專業與經驗,能帶給長者較好的照護品質,家人的支持與關心是任何人或機構無法取代。

四、現有的機構照護比,往往呈現人力不足,家人如能每天前往探視,一方面可由家人進行一對一的非藥物治療活動,讓長者有更好的照護品質,另一方面,家人能有機會學習機構的照護技巧,家屬與機構應一同都是長者的照護團隊主要成員。

對失智症長者的照護,家人的關懷與支持是最佳良藥,就算入住機構,這帖良藥還是要經常送給長者。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0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不孝女的懺悔 分享一旦選擇要將(失智症)長者入住機構時,家庭應有正確或說適當的心理建設 摘自:逃離安養院 八旬失智嬤:我想回家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