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紀念1895 乙未戰爭

2015/09/20 21:26
10,193次瀏覽 ・ 4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身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這塊土地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都是值得我們去追尋、探索、了解,然後從當中去體會到先民所走過的足跡,我們會更珍惜臺灣這塊土地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桃園市市長  鄭文燦 )(桃園市104年乙未‧客家紀念活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開幕致詞)

「乙未戰爭有一百二十年了,兩甲子的日子,這裡面希望我們做一個客家子弟,要記得這一個日子,因為我們先祖衛鄉保土的精神,讓客家延續至今,所以所有的客家子弟,要記得這一個日子。」(客委會主委  劉慶中)(桃園市104年乙未‧客家紀念活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開幕致詞)

一、乙未戰爭概述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為提高臺灣防務,除了加派三個提督(楊岐珍、張兆連、李本清)以及兩個總兵(劉永福、周鎮邦)協防台澎之外,新任的台灣巡撫唐景崧另指派丘逢甲以「統領全臺義勇」身份,把全台義民軍收編為團練,據唐景崧奏摺指出,日人欲接收台灣之前,丘逢甲已把全台一萬四千多人編成廿六營的義民軍(私有之自衛武力民兵)。其中,家住安平鎮的胡嘉猷(1839—1920)則負責組織桃園地區的義民軍。
    1895年5月底,日軍欲接收台灣時,遭遇台灣官民的強烈反抗,地方仕紳與前清留守官員在當年5月25日成立「台灣民主國」,籌謀對抗日軍登台接收。因之,日軍在5月29日於澳底登陸後,雙方即展開一場長達近五個月的戰役,作戰的主力大多都是這些義民軍,史稱「乙未戰爭」。
    史家一般將「乙未戰爭」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日軍登陸到6月9日攻陷淡水,為期約十天;第二階段約6月19日日軍南進到8月底攻陷彰化,為期約七十四天;第三階段約自9月16日日軍設南進軍司令部直至10月19日劉永福出走,為期約卅三天。[1]
二、桃園四大戰役:
   值得注意的是,日軍次6月19日南進之初,原來只指派一支隊伍沿官道欲打通台北新竹間的通路,豈料就在桃園地區遭受義軍的頑強阻撓,首先是苗栗吳湯興率義軍遊守在楊梅壢與大湖口之間,使得南下的日軍遭遇重擊,日軍雖勉強於6月22日把軍隊挺進到新竹市,但此後,桃園地區的義軍游擊隊經常出其不意的襲擊日軍,截斷其鐵路運輸與軍事補給,使得日軍不得不暫停南進腳步。最後逼使日軍由台北兵分二路、再分三路圍攻桃園義軍。
(一)大湳尾之役
    日軍在6月22日進佔新竹城後,同時也在中壢街設兵站,不過此時平鎮的義軍,在宋阿榮、徐子勳和張兆麟等人號召下,數百義軍入駐宋屋廣興庄義民廟,23日集結後便攻向日軍的兵站,台北的日軍獲悉後派澀谷中佐率大隊來支援,義軍潘良(日軍戰史又作蕃良)、邱明琳、黃德、謝乞、張生、陳富、劉秋、劉長、徐傳、趙英以及胡元等人聞訊,25日即號召數百人入駐大湳尾和上店仔庄,強阻日軍南援,兩軍交鋒,雙方死傷慘重,潘良戰死,但成功暫阻日軍南援,這場戰役是為「大湳尾之役」。[2](筆者註:乾隆九年拓墾之廣興、大湳尾與高山下三墾庄,合稱宋屋)
(二)安平鎮之役
    此後,義軍即不時襲擊鐵道沿線,使台北與新竹間日軍無法連絡。6月28日,日軍經偵查後,決定一舉進攻安平鎮(今之平鎮),義軍方面則由黃娘盛、黃嗣昌(又作藐似)以及胡嘉猷(老錦)領軍,據平鎮之虎頭岡對抗,義軍藉著過去防番的竹圍及防禦性磚瓦大屋的優勢,重創日軍進攻部隊,日軍改以大炮攻擊仍無多大作用。接戰不久,胡阿錦令一部份人馬撤往龍潭,他和數人據守大屋伏擊日軍,攀越竹林欲入屋的日軍多被斬殺,日軍於是撤守中壢,義軍小勝。
    不信邪的日軍經整軍後,7月1日再攻胡家大屋,胡老錦與張子仁、李蓋發等人仍據屋以抗,日軍炮攻整日仍徒勞無功,反被義軍屢從大屋槍眼射殺數人,日軍只好再次退守中壢,胡阿錦等人則因壁毀井塞而退至龍潭,是役稱為「安平鎮之役」。
(三)龍潭陂(坡)之役
    日軍在桃園地區屢受義軍襲擊牽制,不但無法繼續南進,更是疲於奔命且死傷慘重。日軍近衛兵團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仍決定兵分二路,一路令枋城少佐沿大嵙崁溪兩岸經二甲九攻大溪街,另一路由山根親率支隊沿鐵道至中壢街欲攻龍潭陂。兩隊於7月12日出發,約定14日於龍潭會師。
    龍潭自日軍進駐台北城之後,即由地方仕紳鄭逢照(前清貢生)組成安民局,每庄徵十民鄉勇組成義軍防守。山根12日自龍潭東端進攻,義軍胡阿錦、黃嗣昌、黃盛娘、廖傳興、胡萬中、魏阿盛、巫士奎、徐阿麟、曾石安、黃水鳳、胡阿保以及邱振安等人,即率數百鄉勇據胡萬中的藥店,逐屋以抗,日軍炮擊仍徒勞無功,不過義軍們自知人數懸殊不能勝,於是欲退守鹹菜甕(新竹縣關西),胡阿錦等人順利突圍,惟魏阿盛等七十餘人於烏樹林竹窩內被執,旋被日軍一一以刺刀處決,至今當地仍建有七十三公廟為之弔念。日軍攻入市區後則放火燒屋,如龍潭文昌廟及五谷廟均付之一炬,龍潭街上一片火海,是役為「龍潭陂(坡)之役」。
(四)大嵙崁之役
    另一支由山根派出的枋城支隊則經三角湧(今之三峽)直擊大科崁(今之大溪),途徑二甲九時,日軍遭義李家充率四百餘人圍攻,一時受阻。7月12日枋城支隊進至三角湧時,當地居民表面不動聲色,假意配合協助搬運物品,暗中卻連絡大嵙崁義民來攻。
    大嵙崁(日軍戰紀稱作大姑陷)和龍潭一樣,自從台北城被日軍佔領後,地方仕紳廖運藩、江次包、江國輝、呂建邦等人,倡議在福仁宮設置安民局,捐金雇勇以護衛鄉梓,最後集成義民一千多人,眾推江國輝為總統,呂建邦為副統,李家充為幫帶。因聲勢浩大,台灣民主國任命之台灣知府黎景嵩也特地前來致詞激勵,安民局亦改成忠義局。
    枋城支隊7月13日自三角湧出發往大嵙崁途中,由蘇力、陳小陴和陳憨番統領的三角湧義軍自後追擊、江國輝、簡玉和、呂建邦和廖運藩等人率領之大嵙崁義軍在前阻擊,黃曉潭、鄭西風和劉大容等人則自烏塗堀前來助戰,並順利把枋城支隊圍困在字底坑。不過,枋城連夜遣人赴龍潭請求山根少將支援,山根大為羞辱,派軍炮擊大嵙崁街,躲在林本源大厝內的百餘名無辜百姓,全被押到田心仔庄黃希文舉人的大厝前,一一刺死。江國輝被擒,在被押解台北途中因肥胖不能行,也被日軍刺死於員樹林庄,此役是為「大嵙崁之役」。
三、桃園戰役的重要性:
    義民軍在桃園的作戰至少突顯了兩個重大意義:一是義民軍保鄉衛梓的傳統,至清末仍是重要的民間自衛武力,而且義民軍多數驍勇善戰,面對強敵絲毫不懼;二是桃園的這幾場戰役,當年成功的拖住了日軍南進的進程,此後要到八月一日,日軍才從龍潭強攻銅鑼圈向新埔庄前進。簡言之,短短從台北到新竹之間的南進,日軍竟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此足證我桃園義民軍之強悍。
四、桃園客籍戰將:
    桃園在乙未戰爭中最有名的戰將為胡嘉猷(又稱胡阿錦、胡老錦),他能打能躲。1896年元旦,趁日軍將重兵佈署南台灣打南部義民軍時,他還擔任指揮官聯合台北義民軍反攻台北城,該役有六名日籍老師在芝山岩被殺,史稱「芝山岩事件」或「六氏事件」,引發日本當局全力緝捕抗日義民。最後胡嘉猷仍全身而退,躲回廣東老家。
    胡嘉猷又名阿錦,號甫臣,新竹安平鎮人,原籍廣東梅縣。道光間,父珠光從征來臺,解甲後,因家焉,初居新莊,後遷安平鎮,以修理銅器為業。生子六人,嘉猷居次,幼勤學,屢試不第,援例捐監生。父死,襲其職為糧總,賞戴五品藍翎。光緒乙未(1895)日人犯臺,嘉猷與黃娘盛等組織義軍備戰,率所部拒敵於龍潭、楊梅一帶。後於12月29日,與陳秋菊、林李成相約進攻臺北城,眾推嘉猷為總指揮,同時發難,直前圍城。而城堡堅固,日軍又器械精良,不能下,旋日援大至,只好撤退。嘉猷見大勢已去,乃潛回廈門,因抗日陷入低潮,於1900年回廣東梅縣。1916年曾回台參觀「臺灣勸業共進會」,為日人偵知,欲加緝捕,乃倉皇自鹿港內渡。1920年十一月病逝於廣東故里,享壽八十二歲。(林偉洲,台灣記憶)
[1] 黃昭堂,廖為智譯,《臺灣民主國之研究》,頁198。
[2]陳漢光,《臺灣抗日史》,頁41-125。

資料來源:桃園市客家事務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