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走入校園傳遞客家文化
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團長黃武山從小跟著李天祿老師學習掌中戲,不僅對布袋戲執著,身為客家子弟的他,更想傳承自己的母語,把客家話融入劇中,將戲曲帶入校園,落實文化傳承的理想。
活力的嗓音,靈巧地操弄戲偶,年輕的臉上映滿熱情向台下觀眾問候。他是黃武山,山宛然布袋戲團團長,年僅三十七,操弄戲偶卻已二十餘年。
因為布袋戲其實就是我從小學的一個算是一個技藝,我小時候就跟李天祿老師,還有他兩個兒子學習,那時候在學校就剛好有這個布袋戲的社團,所以就參加這個布袋戲社團,然後一直學一直學,學到長大。
身為客家人的黃武山,年少時認識了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便開啟了學習及創新布袋戲的生涯,並深知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秉持這個信念,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山宛然,奔波於各所學校,藉由布袋戲傳達客家精神,並將現代劇場與戲台結合,讓從不露面的演師也成了演員。
做客家布袋戲我有融入了客家語言,還有客家的一些服裝,比較傳統的服裝,如果我有演到這一小段的話,我就用客家傳統的服裝,還有音樂,音樂也很重要,就是去推廣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文化是什麼,自己的樂器是什麼,這些都是台灣傳統的東西,當你有一天出國,讓外國人知道什麼,就是這台灣自己的價值。
為了讓觀眾更快速融入故事,因此在表演的安排上,利用不同語言和客語相互搭配的效果,反而有助於演出。過程中甚至會教小朋友如何操弄戲偶,引發更熱烈的迴響。
戲就是要一直演,然後會慢慢去做調整,所謂調整就是比如說A跟B在講話,A 一直在講客家話,小朋友聽不懂,B你可以適時的加入,因為布袋戲都是一個人講,一個人講你可以就是要靠你的反應,你要變聲音,然後去幫另外一個角色去幫助小朋友理解,用國語再講一遍。
以前覺得布偶只是個布袋仔,但自從經歷過這次的經驗,覺得布袋戲十分地難操控,一直很佩服那些玩弄布袋戲的人。
透過這個黃團長的一個生動的演出,讓小朋友對於這個布袋戲操作的方式,那一個很貼切的一個認識,用國語、客語、閩語互相地來教導小朋友,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成功的演出,那從剛剛的互動過程當中也看到了小朋友樂在其中,那真的是寓教於樂。
從搭台到演出的細瑣準備,再將客家精神注入戲中的角色,山宛然劇團從不感到辛苦,因為台下觀眾的笑容便是他們繼續邁進的動力。
淡江新聞 張雅婷 鄭欣婷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