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世界溼地日有感

2007/07/02 15:57
2,01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文/蔡紹斌

總覺得溼地是內外太空之間的一個連結,空中的水分凝結之後變成雨滴,大地承接之後,滲入地底的內太空,如此這般的保持地球的濕潤。

真的以為土地是地球的皮膚,大小溪流就是地球的大小血脈,而這一切會將地表水吸收進地底的,都被我視為溼地,屬於北大肚山台地的清水山區的無名旱溪,因為無名,所以也叫「野溪」,因為平常溪床上一滴水也沒有,所以叫旱溪,而多礫石的地質特性,使它們都具有很高的滲透性,真的像海綿體吸水一般,一滲就滲到好幾百尺的地底!

想再吸出來用都很難,但農民為了台地山區上的旱作,還是花大錢的鑿井取水,地底的水,我們看不到,但一個長長的旱季,就會讓大楊山區地下井水的地下水位下降許多,因為抽水不易了;不雨的旱季,也曾使得高美地區及頂湳客庄一帶許多類自流井的地下水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是的,我們從不知道、也看不到地下水在內太空存在的情形,但我們卻可以從地下水的出水表現上來臆測這地下水文的變化,當山區農民的地下井抽不到水時,才恍然大悟的想到:「會不會是因為自來水廠去年在山區新鑿的兩口井將地下水抽光了,所以我們才抽不到水?!」

我想自來水公司的反應會是很自然且堅定的說:「不可能的啦,我們的井比你們的井鑿得深得多,不會在同一個水層,所以用再多也不會影響到你們的灌溉井水量!」再說:「我們抽出來的是民眾的飲用水品質,不是灌溉用的水,所以,不可能的啦!」

環境生態上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像地下水一樣,是我們看不到的可能事實,提不出所謂的科學證據的存在,目前這一些環境議題的邏輯、因果關係還不那麼的明顯、直接;像是我們因為看不到高美溼地的產值,所以不相信這溼地的價值,不過,大多數的人倒是看得到高美溼地的荒蕪且無用,所以填海、造陸、擴大建海堤,用的無一不是溼地的土地!

造成這樣的溼地認知問題,是因為住在海邊的百姓有自己的一套海洋倫理及人海關係,而這一套自以為是的「溼地食物鏈,侯鳥及賞鳥,大地海綿,海岸屏障及最高產值的理論」,雖說與百姓對溼地的認知不相違背,或許是詮釋的方法不一樣,也或許是先後次序及重要性的排序不一樣,所造成彼此之間的誤解吧!?

這樣的誤解容易解 相較於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重分配,相較於主管的台中縣政府的行政怠惰及消極(或根本說是企圖)坐視溼地的消失甚或消滅而言,要解決彼此之間理念上的問題,或溝通彼此之間在認知上的誤解就容易許多。

二月二日的世界溼地日,不知道有沒有提醒到台中縣政府的相關單位及人員,對縣內難得的一個聞名全國、兼具生態及遊憩功能的風景據點─高美溼地的永續經營與管理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對此,我們不敢有所期待,對於低溫寒流,溼地不怕,對於生態的冷漠怠惰,我們只有祈禱!?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47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