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造假文化從教育生根 讀『建中生目睹:學生科展 教授爸教作假 「這裡要這樣講。。評審才會確定是你作的」』有感
好奇寶寶昨晚看到兩則新聞,真是驗證了社會流行的一句話:教授是會叫的野獸!當然這本來就是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說法,但是也是有其代表性!台灣教了產官學聯合多少年了,官方一般都不作決定,都找學界來背書,聽話的有糖吃,有官作!這在我進了公民記者生涯充分的體悟到,真可說是賣學求榮,還一昧的說大不了回去學校教書,可是現在學生也不是省油的燈,也不一定要受教於這種教授,就不指名道姓了,大家心知肚明!多少官員是從教授調任來的,也許可以用大數據google一下,可惜我不會這個技術,否則會是很有趣的結果吧!
這兩則新聞標題:
建中生目睹:學生科展 教授爸教作假 「這裡要這樣講。。評審才會確定是你作的」
我覺得心態可議的是看到新聞中提到身在其間的台大教授說主辦單位用問卷來決定要不要再聘,這可真是悲哀!他是不是要叫大家招子放亮一些,不要被抓包,否則我也保庇不了你喔!這次爆料的建中生連名字都不敢上報,雖然圈內人可能很清楚是誰,有欲蓋彌彰的感覺,還要他們填問卷舉報?而且不公被抓就不續聘,政府一向就是就是這樣明著包庇,才有今天台灣的作假文化!
------------------------------------------------------------------------------------
建中生目睹:學生科展 教授爸教作假 「這裡要這樣講。。評審才會確定是你作的」
「台灣教育充斥作假文化,這是國家的悲哀! 」曾多次擔任科展評審的台大化學系教授陳竹亭說,科展作假的確會發生,但「造假不一定都會被發現」。。。。
建中生批評科展評審作業不夠透明,陳竹亭建議,科展主辦單位可以對參賽學生做評審評鑑問卷,如果有評審委員常被參賽者具體質疑有不公的事,下次就不要再聘。
摘自:
台大教授曾任評審:造假不一定會被發現
-----------------------------------------------------
轉載新聞:
建中生目睹:學生科展 教授爸教作假
http://udn.com/news/story/6885/872833-%E5%BB%BA%E4%B8%AD%E7%94%9F%E7%9B%AE%E7%9D%B9%EF%BC%9A%E5%AD%B8%E7%94%9F%E7%A7%91%E5%B1%95-%E6%95%99%E6%8E%88%E7%88%B8%E6%95%99%E4%BD%9C%E5%81%87
台北市科展傳「作假」,一名建中學生在臉書發文指出,昨天他在科教館參加北市中小學科展現場,目睹某科大教授爸爸幫女兒「惡補」如何口頭報告,「這裡要這樣講…評審才會確定是妳做的」;他拍下這幕,批評部分學生科展作假,為了升學不擇手段,請人代勞、用錢買,直言「自己科展自己做」、「台灣教育怎麼啦?」
這名學生說,在現場聽到那位教授爸爸對女兒說「這裡要…講評審才會確定是妳做的」,女兒問:「 爸,這裡不是沒有實際數據,要怎麼說服評審?」教授爸說「就給他矇過去就好了,反正評審也不會知道太多。」接著教授爸拿起碼表計時,女兒講了五、六次後進去比賽。
「這不是教授的科學比賽!」建中生在臉書反問:「真的是為你的女兒好嗎?這麼做,只不過培養一個會上去背稿,侮辱科學的人!」
這位多次參加科展的建中生今天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這不是個案,已變成常態,他很憤慨,對一步一腳印做實驗的人很不公平;科展成績有助升學,有人為了升學不擇手段,由爸媽、爸媽的研究生代勞,甚至用錢買通、關說評審,「這不是作假,什麼才是作假?」
他也點出科展評審制度不夠透明,其他比賽如音樂競賽比完後學生會拿到評語,成績也很快上網公告;但科展比完過了兩三個月看不到任何評語,且科展有的組別評審只有兩人不是奇數,還有評審口試過程完全不看參賽學生一眼。
台北市中小學科學展覽今天比完,明天下午公布成績,首獎作品可參加全國科展競賽,成績優秀者可參加國際科展選拔。
----------------------------------------------------------------
台大教授曾任評審:造假不一定會被發現
「台灣教育充斥作假文化,這是國家的悲哀! 」曾多次擔任科展評審的台大化學系教授陳竹亭說,科展作假的確會發生,但「造假不一定都會被發現」。
陳竹亭說,科展成績對升學有影響,如果在英特爾國際科展(ISEF)獲得首獎,可比照國際奧林匹亞金牌,直接保送上大學,甚至可到國外讀大學,四年學費高達800萬元由政府出錢;而國內學術界最高榮譽「總統科學獎」,獎金也不過是200 萬元。
「當科展牽涉升學,『公平』就變成非常大議題。」陳竹亭說,確有家長和老師涉入科展很深,曾有家長到處寫信告狀,指某化學組作品是在物理老師指導下做實驗;他認為,只要學生真的有動手做實驗,在哪個實驗室做不是重點。
他說,教授只要問幾個問題,就會發現學生有沒有真的做實驗,曾有一組學生參賽,其實只有一個人真正在做,其他人是「搭便車」的,但只要有一個學生認真做出成果,不能因為發現其他人搭順風車就不給獎,為何會推派出搭便車的參賽者,只有學校知道其中的文章。
建中生批評科展評審作業不夠透明,陳竹亭建議,科展主辦單位可以對參賽學生做評審評鑑問卷,如果有評審委員常被參賽者具體質疑有不公的事,下次就不要再聘。
@@@@@@@@@@@@@@@@@@@@@@@@@@
http://note.tc.edu.tw/842.html
7/30(二)
章魚:「你難道不會退客人錢嗎?」
螃蟹:「不行,我做不到。」
章魚:「為什麼?」
螃蟹:「因為我已經把錢放到收銀機裡了!」
--
來台北找同學老陳,他帶高中生拿到全國科展第一名,還認真清楚的和我介紹他做的科展內容。老陳一直謙虛的說是學生厲害,沒有他也沒關係,學生很努力也很會找資源。聽他講解及討論後心中有感,原來第一名是這麼辛苦的一件事,換作是我,別說第一名,入決賽都做不到:
從高一進來開始訓練-->找題目
{
試做-->挫折-->找資源-->改進-->
}
-->參加地區賽-->加強深度
{
試做-->挫折-->找資源-->改進-->
}
得到首獎時學生已經三年級了。
真的很難,老陳一再謙虛的說:「他做的東西他也不太了解,不過他解決問題的過程,大概可以寫一個博士論文和多個碩士論文了,真的很不容易。」
「學生的表達占30%,文件資料占70%」老陳說。
其實我了解老陳,他做事情非常有條理,穩紮穩打,不會為了結果去編實驗,他甚至把和教科書結果不同的東西都做成書面資料,但很多的教授評審時說:「你們做錯了。」
「結果就是這樣,我不會因為和教科書不同就掩飾某些結果。」老陳說。「教科書很多東西是理想情況,而不是實際情況,教授除非是專門的不會知道。」
然後他會為了證明他們做的結果是常態,常常重複許多遍,排除儀器或人為的誤差。然後查找國內外論文,強化自己理論。他告訴我,其實他發現很多「有價值的」東西。這些有價值的地方往往毫不起眼。
為了解釋他們做的結果是正確,他們得準備比報告更多的資料,以準備回答評審教授的提問,那背後的辛苦,光用聽的就覺得很累,更別說看那一堆微分方程,亂七八糟的方程式。
最後老陳解釋完,我還是不懂的說:「你說的我都沒聽懂。」。老陳還是強調:「我也不懂,這都是別人研究的結果。」此行真的收穫很多。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