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棟 vs. 怡園
迫遷至怡園之後,院民的生活狀況 / 第2集
接續「林卻阿嬤的貓女貓孫」,本篇特派員插播繼續走訪樂生院,了解貞德舍院民遭迫遷至怡園後的生活狀況。
四周圍了高牆的怡園,是過去樂生院收治精神病患的地方,據樂生自救會長李添培說,那是過去一名美軍顧問團的士官長捐資興建的。
從特派員這種都市居民的眼光來說,這樣的環境如果蓋在市區,應該可以說是豪華別墅了。加上院方為遷進去的院民,換裝了新的衛浴盥洗等設施,看來似乎「沒有虧待人」,院民卻仍叫苦連天。問題出在哪裡?恐怕就出在缺乏同理心和事先的溝通。
在造訪怡園之前,我們先來到人去樓空的貞德舍。這幢被暱稱為「火車棟」的長型建築,裡面早已空空蕩蕩。李會長站在老式的公共浴室門口,說明院民們特殊的沐浴方式。究竟是長年下來,院民們習慣了這裡寬敞的空間和低矮的水槽,還是當年這樣的設計就已經顧慮到他們的需求?這也許還待考究,但迫遷連帶逼得一群肢體不便的老年人,改變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性,這難道還不殘酷?
好吧,一般人恐怕真的比較難想像,過去飽受漢生病痛與截肢之苦的院民們,實際的需求是什麼。但是,誰不會有年華老去的一天呢?
在上一篇的插播當中,林卻阿嬤提到在「火車棟」時,她雖老眼昏花、行動逐年不便,至少還可以在熟悉的環境附近散散步;來到怡園沒幾天,卻因為新居門前的斜坡險些摔跤。「現在連埕仔也不敢去。」幾乎是足不出戶。
藍彩鳳阿姨在嶄新卻狹小的衛浴空間前,解說這些用不慣甚至用不到的設備,如何為他們帶來生活困擾之際,院方請包商前來聽取院民的意見,以便依照他們的使用狀況進行改善。我們終究得說,院方展現了誠意。但就像李會長所質疑的,早拿出這些誠意,聽聽居民的想法再做事情,又何苦今天招來「lam-nua」的罵名,再來亡羊補牢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